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
然而,这口气、这张皮用在婚姻问题上,却苦了多少父母、累了多少年轻人。
不结婚,父母脸上无光;结婚,也不是你想结就能结。
说到底,婚姻不是纯粹的多巴胺引导的爱情行为,而是精打细算的社会行为。
婚姻就和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没有标准答案。
结婚or不结婚,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立场。
就算是关系很铁的闺蜜,有时也未必会达成统一意见。
今天要说的这部剧,就跟婚姻有关——
《谁说我结不了婚》
《谁说我结不了婚》的剧名,听起来并不讨喜。
像是一个没有结婚的人,感觉尊严受到挑战,着急忙慌地从嘴里蹦出个反问句,以强调自己在婚姻市场,仍有选择权。
01“我”是谁?
看到剧名,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我”是谁?又为什么不结婚?
看完剧,便了然,其实,“我”在这部剧里指的是三个闺蜜。
她们同样单身、同样有不错的收入以及生活水平。
主流观念里,她们都已经过了适婚年龄,甚至被歧视为掉价的“郊区房”。
单身未婚,各有原因。
三十四岁的编剧程璐(童谣 饰),十年前达到事业巅峰,拿了一个编剧奖。
此后,她一蹶不振,陷入了写剧本、作品问世、被人们遗忘的恶性循环,整日庸庸碌碌,被贴上了过气的标签。
她不结婚是因为她觉得单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和结果。
女律师田蕾(陈数 饰),自称还有一百多个月才进入更年期。
她打心眼里拒绝婚姻,把婚姻看作是事业的绊脚石。
她是那种为了签成合同,可以把闺蜜拖下水的人。
尽管剧情为她有限的“不良”行为打了圆场,但明显不够有说服力,得靠最后的性情转变来拯救。
经营美容院的丁诗雅(许芳铱 饰),是三人当中年纪最小的。
她单纯,努力,因为对投资人心存爱慕,所以一直未婚,苦等至今。
不难看出,编剧野心很大。
在三个女主身上分别赋予了不同的人设,展现了不同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意在以此来辐射不同年龄层的“剩女”,以此来引发多圈层的共鸣。
但可惜的是,在刻画女性群像方面,编剧并没有融入太多个性化设定,而只是概念化地对刻板人物进行浓缩。
所谓的“女性群像”,不过是复制《欢乐颂》的模板,去设定几个角色、赋予几种个性、搭建几种情感模式而已。并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只是共识组合下的人物类型。
全剧开篇的第一个人物镜头,就带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
通过这个镜头,引出了女主程璐的第一次出场:
她45度角斜视远方,坐在咖啡小院里,悠然地端着咖啡,桌上放着苹果笔记本。
好一个文艺气质浓厚的小资女形象!
光凭这一个镜头,就可以立马让观众对其产生偏见——又是一个对当代女性充满刻板印象的电视剧。
程璐表面看上去很成功,有自己的编剧工作室,有团队执笔写剧本,但实际上,她已经十年没有写出有影响力的剧本,早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前辈。
老板嫌她年纪太大没有感情经历,写出来的感情戏,都索然无味,于是找年轻枪手偷偷改了她的剧本——专改感情戏。
闺蜜田蕾那边,同样也不好过。
她所在的律师事务所,话语权全都被男性所把持。
为了“杀”出一条向上爬的血路,田蕾不得不使出各种伎俩。
甚至为此,总结出了一套“利益至上”的处事原则:
“从利益出发,它要不要做;从风险出发,它该不该搏;从能力出发,它该不该干;从结果出发,它划不划算。而不是别人告诉我,我对不对。”
至于丁诗雅,编剧则故意给她安排了一场两难的爱情抉择。
一边,是她心心念念的投资人;一边,是为她解决困局的富二代小奶狗。
选择“选择我爱的,还是爱我的”,成了她眼下最棘手的难题。
看到这里,剧中人物的程式化形象已经初步明了,没有任何惊喜。
除此之外,最令人失望的角色,非潘粤明饰演的社会心理学教授魏书莫属。
问题不在于这个心理学教授是否真实,够不够接地气,而在于他那些爱情理论和社会研究,寒碜到远不如他所鄙视的心灵鸡汤。
他的“推拉”策略,不过是老调常谈的欲擒故纵;他忧郁、神秘的样子,好似葫芦里装着灵丹妙药,可倒出来的却不过是天下男人的经验之谈,而且有些还很油腻。
原版日剧只有10集,翻拍版硬生生地注水到了40集。
日剧向来喜欢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逐个击破,说完就结束了,虽短小精悍,却回味无穷。
我们国产剧却总喜欢把大问题往广义上说,虽面面俱到,却食之无味。
《谁说我结不了婚》将日版的一个女主改编成三个女主,即便体量扩充了,可说的其实还都是那些司空见惯、不痛不痒的老套故事。
程璐的小资形象出现后,我们期待这俗套的“立”后面,会有个精彩的“破”。
然而,跟随剧情推进,我们却并没有等到那个精彩的“破。
全剧只是毫无新意地陷入了观众所熟悉的职场女强人、都市剩女、职场纯洁女的老框架里。
02不想还是不能?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这部剧的立意。
既然该剧以“不是不能,而是不想结婚”作为切入点,那么它自然而然地就应该对婚姻提出某种开放性的反思。
可《谁说我结不了婚》对婚姻所进行的反思,显然并不足够。
只是偷懒般地,借职场女强人田蕾之口,直接对婚姻说“不”。
几乎在所有影视剧里,婚姻对田蕾这样的女强人来说,往往都是鸡肋。
她们沉迷工作不可自拔,以至于忽视了生活、情感方面的其他需求。
编剧透过这个角色,大打独立女主的不婚人设,其实是讨巧,更是偷懒。
程璐没有对婚姻说“不”,而是对到了一定年龄就需要结婚的逻辑说“不”。
她不是不想结婚,只是没有遇到令她满意的结婚对象。
单着单着,她就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
这个角色的心理轨迹,倒是跟当下青年人比较贴切。
同时,这也是该剧在本土化改编上比较成功的地方。
日剧里,同女主演对手戏的寿司店老板,在翻拍版里被换成了自以为是的社会心理学教授魏书。
魏书顶着蓬松的三七分卷发,戴着眼睛,神神叨叨搞研究,专门研究单身女性。
而程璐,刚好就成了他的研究对象。
与此同时,程璐也感情受挫,亟需找一个人来为她指点迷津、顺利恋爱。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就此产生了交集。程璐给魏书充当课题访谈对象,魏书给程璐担当情感军师。剧中的主线故事,就此成功搭建。
可惜的是,在程璐、魏书这条主线上,编剧只是简单地折射出了当代社会的畸形婚恋,却并没有对造成这种婚恋观的原因进行深挖。
真实世界里,无论是剧中所说的“她”时代,还是我们所感受到的“他”时代,偏见和歧视都无处不在。
一部好的电视剧,如果以女性“不是不能,而是不想结婚”作为切入点,那么对于这一问题,就多少应该作出一些明确的回应或实质性的反思。
否则,它注定只能沦为一部平庸之作。
《谁说我不能结婚》太过温吞,对待婚姻这个主题,就像剧中丁诗雅评价田蕾人品时一样,顾左右而言他,不说重点,甚至忘了要表达什么,只顾着用陈旧情节和老段子填充剧情。
单从剧名来看,我们就能明显体感受到,剧中的“我”,与日版的“我”,有着截然不同的自我意识。
日版的译名是《我选择了不结婚》,更有自我意识。在没有看剧的情况下,光凭这个剧名,就能够传达出一种“我”因为个人自信,所以选择不结婚的感觉。
翻拍版的剧名“谁说我不能结婚”,则透露着一股尊严受伤后的倔强。
仿佛“我”说完这句话后,下一秒就要用行动向人证明自己结得了婚,宛如是对主流婚姻观作出的一种应激反应一般。
正因如此,所以该剧又饱受诟病,被人吐槽为“催婚剧”。
即便不和原版对比,从自身完成度来说,这也是一部低于预期的作品。
尽管立意不错,可最后还是仅仅止步于传统的情节剧框架。
最后,简单说下剧中演员的表演,坦白说,虽然该剧问题重重,但剧中演员的表演,其实都还是在线的。
好的表演,可以给平庸的作品加分。可即使如此,我们还是不该因此而忽视剧情上的漏洞和懒惰。
否则,国产电视剧便永远只能在电视剧鄙视链的下游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