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点点
和生死有关的电影很少很少。
也许是大众不愿意触碰这个残忍的命题,又也许是因为这一类故事太过于悲伤。不可避免使观众心情低落,从而带来不那么愉快的观影体验。
描述生命和死亡电影类型中,只有三个故事给点点留下了温暖感人的印象。
一个是日本经典电影《入殓师》,一个是泰国带有散文味道电影《死于明日》。前者冷静克制,后者温情感人。从而冲淡死亡给人的恐慌感。
最后一部,是点点今天想要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名字叫做《那般良夜》。
生死题材,贴近现实。每一个场景都像是发生在我们周围,每一种情绪都让人感慨万千,不管是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还是重获新生后的欣喜。
英国,某城市。
70岁老头阿尔夫得知了一个非常悲伤的消息:绝症不请自来和他约会,不久之后,他必须和世界挥手告别。
没有任何预兆,命运就对阿尔夫开下这个残忍的玩笑,措手不及无法接受。
阿尔夫是一个比较固执的老头。
感情之路不太顺畅,和上一任妻子和平分手,和这一任妻子相处时也一直是磕磕盼盼。
妻子想要一个属于两人的爱情结晶,阿尔夫却一直忽略妻子的想法,用自己所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妻子,殊不知妻子最想要的根本就不是这个。
另一边,是一直不理解阿尔夫的儿子。
在阿尔夫看来,表达对儿子关心最好的方式是物质,有多少支票给多少支票。但这一行为让儿子感到厌恶。
相比于源源不断的支票,儿子更希望父亲能够和自己聊聊天,简单吃一顿饭。但很遗憾,这一类场景永远不会出现在两人的生活中。
《那般良夜》从这样一个糟糕的故事背景出发,描述阿尔夫不如意的生活。从而告诉观众「为什么阿尔夫不愿意把自己身患绝症」的消息告诉家人。
——因为这是他所认为最好、最能够减少对家人伤害的方式。尽管很有可能,家人想陪阿尔夫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为避免痛苦的死亡过程,阿尔夫联系相关机构,自愿选择安乐死。
穿白衣的男人如约来到阿尔夫家中,给阿尔夫打下特制的药物。
终于,生命如阿尔夫所愿,逐渐走向了平静和消亡…
这是一个非常平淡的故事,之所以获得高分、赚足观众的眼泪,是因为故事中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场景都很真实,完完全全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活。
——儿子和父亲展开激烈的争吵,儿子指责父亲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关心,父亲觉得自己给的关心已经够多的,你为什么要无理取闹?
——丈夫和妻子永远不在一个频道。爱情是热烈的,但生活中所拥有的温暖的缺失的。答非所问的情况一次又一次出现,妻子一次又一次叹气。缺失的温暖会逐渐赶走爱情,等到那个时候,丈夫会不会后悔莫及?
与之参杂在一起的,是前文中点点提到的「安乐死故事支线」。
阿尔夫并未把自己身患绝症的事情告诉妻子,也并未在死亡前和儿子达成和解。人生就这么遗憾的结束了。
停,打住,别被导演骗到了!
点点所介绍的这些仅仅是《那般良夜》的前半段剧情。阿尔夫并没有走向死亡,而是再次拥抱了生命。
为什么?
因为白衣人出现时的画面实在是太微妙。梦幻且不真实,像是真正出现过存在过,又像是拉尔夫的一场梦境。
导演并未对此情节做出明确解释,而是把思考留给观众。你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和前半段悲伤遗憾的基调不同,《那般良夜》的后半段故事特别治愈感人。很多观众都五星好评表示:看着看着就流下了眼泪,被阿尔夫和家人之间的感情所感动。
影片画面超级美。
不管是悲伤的氛围,还是治愈的美好,画面中都有生机勃勃的绿色,给人一种「生命虽死,但美好记忆犹在」的希望感。
从阿尔夫积极生活的态度中引发观众对生死的思考,正视这个残酷的命题。
就像影片末尾的那首诗——
“迟暮的人也该燃烧 也该嘶吼
怒斥那光明里的泯灭
明智的人深知黑暗的合理
他们的话语不曾激发闪电
却也不会温顺走入那安息的良夜”
生于死亡是相对应的,两者从不会单独存在。生命是短暂的载体,记忆才是真正的永恒。
告别世界前拥有过美好珍贵的回忆,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