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派偶像渡边麻友退圈:成为偶像后,我失去了作为人的感情
“下辈子还要做偶像吗?”
“应该不会吧,已经充分体验过偶像的人生了。如果有下辈子,想成为猫吧,自由自在,过着悠闲的生活,挺好的。”
在国内,选秀养成类综艺带着不加掩饰的野心进入到第三个年头,而现象级节目《青春有你2》也刚刚诞生了9个新的女性偶像。
同一时间段里,94年生的日本偶像渡边麻友,决定退出娱乐圈,理由是因为健康问题。
12岁加入AKB48,26岁退圈,在偶像体系里呆满了14年的渡边麻友,被ABK48的创立人秋元康评价为, “正统派偶像”。
| 粉丝的留言也极为温柔
为什么这么说?
在11年的偶像生涯中,保持零绯闻记录、永远带着笑容、常把“努力一定会有回报”这句话挂在嘴边。在有着超过50年历史的日本女偶像产业中,偶像的标准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起落一直在更迭,渡边麻友无疑是偶像的原教旨主义者。
她自己有过很多关于偶像的言论:
“我所认为的偶像的王道,就是不给大家看到背后的故事,只给大家看到外表的光鲜亮丽,才是偶像本来的样貌。因为我的工作就是让他们感受到梦想和希望。”
“成为偶像后失去的东西是什么?”
渡边麻友:“作为人的感情。”
“偶像对你来说是什么?”
渡边麻友:“青春。”
这些让人心疼的话语背后,指向了偶像产业仍旧是个残酷的游戏。偶像们除了是行业最光鲜亮丽的符号代表外,还是工业化造星机制下的标准化“商品”。
作为艺人,必须被偶像产业的框架定义,但作为“商品”,必须迎合越来越难以讨好的粉丝群体,而这两者在更多时刻又是相悖的。
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趋向于选择“经由自己塑造的偶像”。在当下,真人偶像们还面临着“完全迎合粉丝塑造”的“虚拟偶像”的冲击。
节选自《你好呀!日本》
(动漫部分)
作者:马小褂
不会跳舞、唱歌跑调的素人偶像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
第一个是80年代中期的小猫俱乐部,虽然只辉煌了两年不到就落幕了,但是为后来的日本演艺圈揭示了一条路 :什么都不会,单纯卖亲近感,也可以成偶像。小猫俱乐部的制作人叫秋元康,也就是之后2005年创造了AKB神话的那个男人。
所以说,80年代日本的偶像和现在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现在的偶像可以什么都不会,只要卖长相卖个性就有粉丝;80年代的偶像可以算是成为明星的一条路线,含义更接近我们国内八、九十年代的偶像派歌手的那个“偶像”,虽然唱歌的水准没有那些实力派强,但是也绝对超过基准线很多,是专业艺人。
因为80年代偶像黄金期是和日本经济密切相关的,所以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的平成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偶像在媒体上的曝光机会也大幅度降低了,开始进入了所谓的偶像寒冬期。 真人偶像一衰落,虚拟偶像就趁虚而入了,90年代以《美少女梦工厂》《卒业三部曲》为代表的养成类游戏开始兴起了。
今天的我们来看,当时这些养成类游戏主角更多是普通女学生,而不是艺人,从事偶像行业可能只是养成的一条路线而已,游戏的主线更多是恋爱、校园等等,好像和“虚拟偶像”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所谓“虚拟偶像”这个概念,最开始就是90年代的游戏行业发明的,当时这些所有这些虚拟女性角色都被称为之“虚拟偶像”。
如果我们深入想一想的话,这些恋爱校园题材的养成类游戏,其实就是后来“虚拟偶像”养成类游戏的雏形,例如2005年引领潮流至今的《偶像大师》。《偶像大师》最初是一款游戏,后来出现动画、CD等多媒体计划。玩家去扮演制作人,旗下的工作室里有许多梦想成为偶像的普通女孩子,一开始虽然有各自擅长的事情,但对于演艺圈来说是完全的素人,而玩家的任务就是要培育这些素人成为真正的偶像。再仔细想想看的话,这种培育普通的素人女孩成为偶像的思路,是不是和秋元康策划AKB48的思路是一样的?两者诞生的时间甚至都是同一年。
另外, AKB48这种素人偶像的养成非常依赖于互动和养成,例如线下握手会环节让粉丝可以面对面近距离地接触偶像,拉近与粉丝之间的距离;票选环节则让粉丝产生亲自陪伴偶像成长的自豪感。这和《偶像大师》这样的虚拟偶像企划有着非常强的共性,也就是互动性,以及养成性。
《超时空要塞》林明美等曾经的虚拟偶像代表,与当今《偶像大师》《Love Live》这些新生代的虚拟偶像之间的差异,正好恰如昭和偶像松田圣子中森明菜与平成偶像AKB48的差异。
前者的偶像光环是非常依赖于电视媒介进行传播的,她们靠着舞台上“虚构”出来的形象让粉丝产生爱戴;而后者这一类偶像则靠着多媒介渠道多管齐下,去展现生活中的和竞争幕后的点点滴滴的日常。 才艺或许不足,但能够依靠“真实感”获得粉丝的共鸣。
……
关于日本动漫,马小褂老师还认为,里面有日本人复杂的性观念表达,有父权重压下女性的反叛……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