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不浅的“哭声免疫法”到底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去年在心理所上家庭治疗课程时老师在讲台上问:“哭声免疫法能用吗?”课上100多个同学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不能!”,这样的回答效果明显让老师松了一口气,也让我认为哭声免疫法早就已经被摒弃,毕竟我身边除了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依然坚持孩子哭不能抱之外,没再听哪个年轻的妈妈坚信“哭声免疫法”。万万没想到,这两天居然有一个妈妈因坚信“哭声免疫法”看着一个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几个月的孩子活生生被闷死。可能是因为我家也有一个与这个孩子一般月龄的小娃娃,我实在没敢细看新闻,只看新闻标题心就已经抽着疼。实际上,“哭声免疫法”是一个害人不浅的育儿方法,是早就被欧美人唾弃的育儿垃圾。它在我们国内的兴起要说到一篇曾火爆网络的帖子。

害人不浅的“哭声免疫法”到底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文中这样描述:“JANE GU医生反复告诫我:孩子一哭就放下来,不哭才抱起来,正好反过来。这样一来,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时候才有得抱,这招极灵。放下爱哭的孩子开始训练,看着时钟,不要抱让她哭,准备等10分钟再抱。”美国父母现在是否依然这样育儿暂且不说,这个JANE GU医生早就被扒出来是一个差评不断的华人医生,从其对这种方法的推崇来看就值得怀疑他的学术造诣。

图中划红线较多部分,原本与哭声免疫法没什么关系,但对婴儿的生命安全存在很大威胁。由罗伯特·费尔德曼编写的《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一书曾提到婴儿猝死综合症。在美国,大概有千分之一的婴儿会死于婴儿猝死综合征,这些婴儿在睡眠中安静地停止呼吸,可人类至今没能找到致病原因,也没有发现可靠的预防方法。但显然,如果婴儿不是俯卧或侧卧睡觉,而是采用仰卧的姿势,并且睡眠状态时给婴儿一个奶嘴,因婴儿猝死综合征而引发的死亡数量明显下降。

害人不浅的“哭声免疫法”到底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哭声免疫法核心思想源自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约翰·华生提出的“不要过度关注孩子”这一育儿观念衍生出来的,除了哭声免疫法,还有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等方法。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以及适合我培育他们的环境,就能把他们训练成任何我想要的样子,让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甚至乞丐小偷。”这句话大家应该这几天没少读到。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经过外界的刺激形成的,他们将一切人类的行为程式化,认为行为的培养不需要感情的投入,只需要创造适当的环境给予足够的刺激就够了。

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行为是没有倾向性的,他们行为的养成主要依赖于养育者对他们的反应和态度,所以华生的育儿观点十分苛刻。他提倡父母要尊重孩子,但这种尊重绝对不掺杂任何情感,以免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同时还要求父母与孩子保持距离,不能有诸如拥抱、亲吻比较亲密的行为,最多只是握手以示礼貌和客气。当然,如果不考虑孩子未来的心理发展情况,只为了让孩子不哭以减少养育者的烦恼,哭声免疫法一定是有效果的,但从孩子的整个人生发展来看,它对孩子心理的损伤是无法弥补的。

华生对心理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但他提倡的育儿观点却毁了美国一代人。别人家孩子暂且不看,只看华生的孩子最后的结局。华生的大儿子在华生事业巅峰时期选择背叛父亲,加入与父亲观点相悖的精神分析学派,但纵使学习的是精神分析依然没能拯救自己悲惨的人生,从小到大他多次尝试自杀,最终在30岁时自杀身亡;他的女儿性格沉默、暴躁易怒、酗酒,且多次自杀未遂;他的小儿子在外流浪一辈子,一直靠父亲的接济过活。不仅他的孩子心理状况十分糟糕,他的外孙女的一生也受到严重影响,她也有酒精依赖,且同样无数次萌发自杀念头。面对这样的父亲,他的孩子是这样评价的:“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人。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哭声免疫法早就被欧美人摒弃,华生也被欧美人评为最讨厌的人之一,没想到这些早就被人家摒弃的洋垃圾漂洋过海被简单包装后又活跃在我们身边。实际上,哭声免疫法刚开始出现时就已经有不少心理学家或从业者出来批判,他们举出来的案例同样让人惋惜。

害人不浅的“哭声免疫法”到底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截图来自李雪爱与自由发表的《哭声免疫法的真相》

我能理解新手爸妈们照顾新生儿时身心俱疲的状态,尤其是妈妈,刚经历了生产,身子比较虚弱且激素分泌情况不稳定,情绪经常出现波动。引导孩子尽早独立不仅能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还能减轻自己哄娃的负担,可谓一举两得。但尤其是面对0~3岁的婴幼儿,这一阶段将面对情感依恋、安全感等各类敏感期,家长在选择育儿方法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影响的就是孩子的一生。

认识婴儿的不同气质类型,做好教养孩子的心理准备

养育者们要注意,性格差异从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出现了,家长势必要根据孩子性格特点给予不同的养育方式和关注,科学家们早就试图通过测量划分区婴儿的气质类型以此来描述婴儿,这些内容随便都可以找到,养育者们该提前认识做好正确认识自己孩子的准备。以下给出一种观点,供读者参考。

亚历山大·托马斯和斯特拉·切斯曾做过一个大型婴儿群体研究,发现了婴儿气质类型的真相。

易养型婴儿

大约有40%的婴儿属于易养型,他们适应能力强,对新环境抱有好奇心,一般行为比较积极,睡眠、吃饭、排泄等身体功能也比较规律,比较容易被安抚,情绪常保持中低状态,总之整个状态就是贴心小天使。

难养型婴儿

大约有10%的婴儿属于难养型,他们的适应能力很差,也不喜欢新环境,适应能力慢。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配合养育者,对成人的互动行为消极应对,极其不容易被安抚,在饮食、睡眠、排泄方面也没有什么规律,入睡难起床也难。

迟缓型婴儿

大约有15%的婴儿属于迟缓型,他们平常不太活泼,对环境也保持冷静态度,心境倾向于消极。但不像难养型婴儿那么爱哭、难安抚,面对陌生的环境开始会表现出退缩,但慢慢会适应。

还有大约35%的婴儿不属于上面任何一种,但兼具上面中三种类型中的不同特征。比如婴儿平时总能保持积极情绪,但面对新环境时也会表现出退缩行为等。

尽管不同气质类型对父母的考验不同,但我们要知道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这只不过是孩子天生自带的特质而已。如果你家的宝宝恰好是易养型,那么他对父母的需求便没有那么强,但成人与孩子的互动同样不可缺少。可如果你家的宝宝是难养型或迟缓型,家长的养育压力自然比较大,此时养育者应该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意,通过亲密行为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和依靠,让孩子逐渐建立安全感,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也会表现越来越好。

害人不浅的“哭声免疫法”到底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懂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才能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家长要科学育儿是值得推崇的,但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没有理论基础的宝妈甚至很多自身就存在很大心理问题的所谓“专家们”在科普育儿知识,也许他们表达的内容对他们自己的孩子有用,但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你家孩子并不一定受用。如果家长们真的想学习育儿知识,倒不如去网上搜一搜各个大学的免费课程,学一学《儿童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了解一下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的心理发展过程。》

图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3岁之前婴幼儿的认知发展、社会性/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总结了心理学家们从各自不同思考角度对这一阶段心理发展任务的总结。图中划横线位置是埃里克森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对0~1幼儿心理发展主要任务的总结,即0~1岁主要发展信任或不信任。孩子未来是信任这个世界还是不信任这个世界,这个问题由养育者决定。

如果你对婴儿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你就会知道1岁之前的孩子完全还没有到接受独立或延迟满足训练的时机。1岁之前的婴儿哭声中不包含命令,表达的内容更多的是身体的不适,比如尿了、饿了、病了。身体的不适如果得到及时满足,孩子就会逐渐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试想,孩子原本是在母亲温暖安静的子宫中生活的,突然有一天“莫名其妙”地狭窄产道的挤压,来到了这个充满噪音、温度变化不定、随时要承受饿了、湿了甚至病痛的陌生环境中,他可能巴不得时刻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感受母亲的温度和心跳才能找到熟悉的温暖,确保自己的安全的。所以1岁之前的婴儿,如果哭了,养育者要立刻给予婴儿反应,并及时排除他的不适感。

更多的拥抱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卡洛斯和坎尼尔曾做个一个关于拥抱的实验。邀请刚分娩的婴儿及母亲,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正常养育孩子,另一组比前一组每天多拥抱孩子5个小时。一年之后对孩子进行生理及智力发展的测试,发现每年被较多搂抱的婴儿在这两个方面均表现较好。

著名的恒河猴实验证明了母亲与孩子充满爱的互动对孩子未来人生的重要性。未来验证爱在生物生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哈洛进行了残忍的恒河猴实验。他将刚出生的小猴子放在只有两个人造设备的笼子中,这两个人造设备一个是挂着奶瓶的“铁架子妈妈”,另外一个是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他发现,小猴子除了需要吃奶的时间,其它时间都在“绒布妈妈”怀里。如果撤掉“绒布妈妈”,小猴子会表现得非常恐惧,表现出情绪化的行为。这些小猴子长大后放归猴群,发现他们无法融入猴群,且不愿意与其它猴子来往,母猴更不愿意交配。实验者强行让母猴强行怀孕后,这些母猴也不会照顾自己的孩子,甚至虐待自己的孩子。

哈洛又用了一批小猴子进行重新试验,这次每天让小猴子与母猴待一个小时,这些小猴子长大后的表现有明显的好转。两组试验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爱和温暖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

害人不浅的“哭声免疫法”到底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刚出生的婴儿无法区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他会认为妈妈就是自己,自己饿了就是妈妈饿了,但如果自己饿了妈妈却没有及时解除这个不舒服,他就会怀疑这个世界,但他也会通过一系列没有被及时解除的不适感渐渐认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刚出生的婴儿还不具备客体永存的概念,即在他的认知里,消失在自己眼前的东西就是再也不会出现了,你可以做个试验,你当着几个月大的孩子的面把他正在玩的东西藏起来,他是不会去寻找的。所以如果妈妈不见了,他会出现分离焦虑。但如果1岁之前的陪伴质量很好,孩子的的独立性会越来越强,出于对妈妈消失后会再出现的信任,他会越来越勇敢地独自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相反,如果在他需要你的时候你却选择了让他自己撑过去,那么分离焦虑只会越来越严重。当然,也有的孩子可能会如父母所愿,不再依赖成人,但这种不依赖已经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表现,更深层次的伤害和疏远已经刻画在孩子的心里。

我绝对相信每一对父母都是全心全意地爱自己的孩子,但教养孩子实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活,心理技巧确实可以帮助孩子的发展,但育儿方法的选择要因人而异,也要慎之又慎,毕竟很多心理方法选错了就是无尽的伤害。最后想说,养孩子不要掺杂太多功利的想法,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安安静静、乖乖听话的孩子,而是一个身心健康、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孩子。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247 字。

转载请注明: 害人不浅的“哭声免疫法”到底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