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爸妈的话越来越少了?因为父母做错了3件事,你中招了吗?
孩子年纪小时大多都是爱跟爸爸妈妈说话的,因为在他小小的世界里,家人就是最亲近的朋友。而年纪越大,社交越广,似乎和爸爸妈妈的话就越来越少了。
也许在孩子学龄前,这个问题并不是很突出,但“倾听”这门功课,却是家长需要提早学习的。
因为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长无意间的错误做法下,失去了倾诉的热情。
一、过于主动的揣测小宝宝的想法,让孩子觉得没讲话的必要
在和朋友们的聊天中,发现很多开口讲话晚的孩子,家里都有一个事无巨细,妥帖照顾的老人家。
不需要说自己想要什么,一个动作,一声嗯啊,家长就能猜到想喝水呢,还是想要玩具。于是有些原本身体上早就做好说话准备的孩子,慢慢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长大后当意图不能被正确猜到后,会着急会烦躁,却不太习惯去表达自己。
所以,在小宝宝面前,不要过于善解人意,要尽量给孩子说的机会,让他们知道一些诉求要在说出来后才能被满足,那样比较有利于养成和家长有效沟通的习惯。
二、倾听的过程心不在焉,或是经常打断,都会让孩子感到气馁。
常常帮助孩子回顾一整天发生的事情,或是询问幼儿园和入学的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是对亲子关系的有效提升。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家长认真倾听的基础上的。此时说多少句“在听”,都比不上在孩子的陈述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真和回应来的真实。
另外,孩子的表达往往欠缺逻辑,说着说着就跑了题。这时需要家长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否定性的打断。
与人交谈的时候,咱们一定是不喜欢被漠视、敷衍或打断的,哪怕自己表达的并不完美,也希望能得到重视认真的聆听。
三、听后不回应,或是不当个事儿,都会让孩子有碰壁感
大部分孩子遇到困难或是情绪障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倾诉对象都是爸爸妈妈。
但如若爸爸妈妈不能真正做到像朋友一样体谅以及积极参与到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来,就会让孩子觉得很受挫。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很多家长虽然口口声声想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却不自觉的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孩子能有什么大事儿。
家长的无视,让孩子感到碰壁后,就好像小火苗被泼下一盆水一样,热情熄灭真是分分钟的事。
尊重孩子是和我们一样的独立个体,重视他们的情绪,不要觉得他们小,什么都不懂就可以随随便便的戏谑。真诚以待,这个道理对于孩子也一样适用。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其中的技巧掌握的得当,才更利于建立良好的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
什么时候都不算早,什么时候都不会晚,优质有效的沟通,就从现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