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父母完全不必要担忧孩子将来会成为平凡的普通人

由 华爱利 发布于 健康

朋友的孩子今年刚刚小升初,但他一下子觉得好像有了某种压力和恐惧。关于孩子去哪儿读初中的问题,似乎成了他们家最大的事情。与他的孩子成绩差不多,甚至没有他的孩子成绩好的娃,都选择了到外面去读书,他的孩子该怎么办?这让他们全家寝食难安。看到好多同学都出去上学,孩子也特别想出去,但就她的成绩而言,好学校去不了,只能选择二流或三流的学校,可他们全家又不甘心,这真是一件让人苦恼的事。我给他的意见很朦胧:“不要盲目攀比,尊重孩子的实际,尊重家庭实际,尊重教育实际,尊重你们家长自己内心实际,简单朴素的教育就是好教育,去哪里上初中不一定有那么的重要。”

期末考试,儿子的语文考了86.5分,他见到我后表情很不自然,我要看他的通知单,他有些不情愿。很显然,只有没考好才有这样的表现。

86分和96分有多大的区别呢?其实,我的眼里,86分是一个正常的成绩。说实话,孩子的小学阶段,我也关注成绩,但价值取向和原则是:“关注成绩,但不唯成绩。”孩子小学阶段的学习,我主张扎实和厚实,扎实是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而言(如:积累、运算、表达、迁移等),厚实是针对知识面,知识视野,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各种习惯而言。至于小学阶段的成绩,我觉得正常就行。保持在中等偏上,不波动,不大跌就好。相比而言,孩子的小学阶段,我更关注他是否能储备潜能,拥有健康的心灵,强健的体魄和良好意志品质。是否能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能有自己的情趣爱好,阅读面广,知识视野开阔,有求知兴趣,有学习能力。我知道,这个祈愿和诉求很高,很难真正实现。但就一个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而言,我认为是正确的,所以不会因为艰难而去改变自己的教育初衷。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灵;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坚强、自信、乐观、上进、勤奋;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善良的人,能做正确的事情,将来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应该是所有家长最根本,最基础,最朴实的教育需求。其他的教育诉求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如:成绩好,上名校等等。但事实上,这些最基本,最朴实的教育需求,却被功利化的教育和苍白的教育价值观所扭曲。

平心而论,我们的孩子健康吗?体格健康,还是心理健康?有人说:“在中国,许多家庭的孩子是‘瓷瓶’,能看,但不能碰,太脆弱,一碰就碎。”这个评价准确不准确?我看至少不过分。而这种“瓷瓶孩”现象,不仅仅指的是身体素质,更重要的还有心理健康。从上世纪80年代曾备受关注的“豆芽菜”现象,到现如今的“瓷瓶孩”现象,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样的教育呢?

有网友说:“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很显然,这位网友的所谈的,其实就是教育价值回归本初的观点。

有人说:“现在有不少孩子有学历没知识,有个头没体质。”这个说法是不是事实呢?看一看我们身边的小孩,戴眼镜的年龄在不断的提前,比例在不断的上升,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抗压能力极其脆弱,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挫折和失败,稍不如意就会有极端行为;不会和别人沟通,自私霸道,冷酷,冷漠,奢侈浪费,贪图享乐,生活能力,自理能力极差。不少孩子知识面很广,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却丢失了真正的文化和信仰;不少孩子参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培训班,但却缺乏对美和艺术的鉴赏力、洞察力和领悟力。

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比比皆是。我市一知名小学的老师感慨:“前来应聘教师岗位的大学生,面对满分50的语文考卷,最高的才42分,失分最多的竟然是字词的读音与书写,是古诗词填空。像璀璨一词,29位应聘者,没有一位写正确的;采撷的撷字,没有一位标音是正确的;“王师北定中原日,”,下句的填空只有6位老师正确,而大多数不会写“祭”字,有的竟然写成“铁马冰河入梦来”“不破楼兰终不还”……,面对这样的试卷,我真的很无语。特别是作文,对于一位刚刚毕业又是学习中文的孩子来说,“那一天,我们去”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篇文章啊!可惜的是……..”

我完全能够理解一个考官,一个忠实于教育的优秀教师,面对这样一群应聘者的无奈心情。但这其实不仅仅只是一个学历和学识不匹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我相信,当初这些孩子去上大学,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很多都不是自己的初衷。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择那所大学,要上那个专业,之所以去上那些二流或三流的大学,只是因为自己的成绩不佳,迫于就业和父母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有许多孩子进入大学,其实,并不是奔着知识和能力而去的,而只是为了获得一张能通向职场的门票。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在我们绝大部分家庭中,这种教育价值取向是很普遍的,而且还会演化和异化。

绝大多数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单一化的,让孩子从两三岁起就背唐诗宋词,四五岁时学习英语,学跳舞,学绘画,学钢琴….,上小学后,就开始参加各种辅导班,请家教。上了初中、高中那就更得要盯死看牢,不惜代价了,甚至是请假、辞职去全职陪读,成绩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一定要考取名校,将来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正是因为有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导向,有这种盲目单一的教育价值追求,才出现了今天我们的教育困惑、焦虑和无奈。

评说中国教育的成与败,这个话题太大,我没有那样的能力,对此也不感兴趣。但就一个普通的家长,我觉得自己应该念好自己家教的经。我不追求什么高大上的外在教育形式,也没有能力和别人攀比。我也知道自己给不了孩子那些奢侈教育消费。做一个善良、勤奋、质朴的父母,建立一个学习型家庭,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给孩子创造和提供一些机会,建造一个平台,让他拥有强健体魄,乐观积极的心灵,能明辨是非,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我就觉得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