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喜欢跨龄游戏 原来是因为这样子
【六一儿童网导读】周末天气晴好,广场上几个奶奶和妈妈带着自家宝宝在晒太阳。其中有个一岁多的小不点,路都走不稳当,却一直拉着奶奶要去找那几个五六岁的孩子玩。大孩子们正玩得不亦乐乎,任由小不点拉着奶奶的手摇摇晃晃地追,逗得大人们哈哈大笑。这小家伙的奶奶一边拉孩子一边说:我们家这小子,就爱找大孩子玩,跟他一样大的孩子他都不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奶奶嘴上这么说,但是看到她自豪的表情,我想:奶奶一定是觉得孙子这么小就知道找大孩子玩,是因为孩子聪明的缘故。
我家小宝小的时候,也常常喜欢追着大孩子玩,小宝的姥姥刚刚升级为祖父母,每次看到这个情景,都会自豪地对我说:我家小宝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么小都知道找比他大的孩子玩。
和与自己年龄有差距的孩子玩,又被称作跨龄游戏,越是低龄段的孩子越喜欢跨龄游戏。
宝宝为什么喜欢跨龄游戏?
六岁以下的宝宝都对比自己大的孩子有一种自然的心理崇拜,特别是独立意识还在发展阶段的孩子,更是习惯于对哥哥姐姐表现出自己的游戏依赖。这是因为:
大孩子的认知范围更广,游戏内容更丰富,更吸引小宝宝。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内容和范围都会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孩子游戏的难度和深度不断增加,游戏内容逐步丰富,这会给年龄小的宝宝带来超越自身认知范围的愉悦体验。
比如:六岁的孩子在玩娃娃家时,她会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给娃娃喂饭、洗衣服、去超市买菜、带娃娃看病等情节游戏,而且是比较清楚地复制自己体验过的生活环节,这些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虽然有感受,却不能连贯地表现或者表达,这时候大孩子的每一个游戏举动对于小孩子都是一种惊喜,小宝宝会想:怎么还可以这样玩啊?太有趣啦!小宝宝会不由自主地想跟着小姐姐一起玩,充当娃娃家里的娃娃,被小姐姐带着看病、喂饭等等,玩得乐此不疲。
大孩子的学习能力相对更强,知识容量更大,小宝宝可以在和大孩子的互动中学到更多本领。
大孩子对于小宝宝来说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存在。因为在大孩子看来,任何一个正常的举动,到了小宝宝眼里都是超凡的能力。我们常常看到:小宝宝在哥哥的带领下学会了玩滑板车,在姐姐的带领下学会了穿衣服,小宝宝和比自己大的孩子在一起时,更乐意去学习和体验,会自然有亲近感。
总体来说,小宝宝和比自己大的孩子玩是有助于儿童自身发展的,这也是多数家庭选择二胎的主因之一,给孩子选择一个玩伴,让孩子感受兄弟姐妹的亲情。
过份夸大“跨龄”优势有可能使孩子形成顺从人格
我们不否认“跨龄”活动带给年纪小的孩子的好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对于年龄大的一方,也能获得照顾他们、关心他人的认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更有主见和责任感。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过,过度强调“跨龄”优势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形成小孩子的顺从人格。
顺从人格是指个体具有的顺从倾向,突出表现是不由自主地顺从别人的意愿,即使内心不愿意,仍然隐藏自己的想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别人的认同。
小宝宝在和大孩子玩的过程中,因为年龄差异,很难拥有游戏的主动权,加上自身认知能力的不足,多数情况下都在充当哥哥姐姐游戏中的道具或者配合者。
戴曼对学前儿童关于权威的认识研究表明:2-3岁的儿童最关注服从之后能得到什么,而4—7岁儿童基本赞同服从权威就是对权威所提供的帮助的一种回报。
如果几个大孩子在玩小医院的游戏,那么小宝宝一定是当病人的那一个,哥哥姐姐说躺下,他就躺下,哥哥姐姐说打针,就会把手伸出来。孩子长期处于跨龄活动的低端位置,容易习惯大孩子对自己的支配,并且自然认同:哥哥姐姐说的是对的,我就按他们说的做。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难以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逐步习惯于顺从的相处方式。
同事小刘就曾给我讲述他小时候的故事,因为有个伟岸的哥哥,从小做哥哥的跟屁虫,有事了找哥哥,甚至结婚成家买房子,都有哥哥的支持帮助,小刘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模式,对于没有哥哥的人,着实羡慕。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这个哥哥在自豪的同时应该也不轻松,小刘如果更独立一些,个人发展也会更好。
孩子“跨龄”游戏时,家长应该做好这几点。
能有大孩子和小宝宝玩,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特别是二胎家庭,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让跨龄游戏适度、有边界,重点在家长,家长需要做好这几点:
平和面对孩子的“跨龄”游戏需求
当孩子表达想要和哥哥姐姐玩时,家长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既不鼓励也不阻止,孩子凭借自己的语言能够和大孩子达成一致,可以一起游戏;不能达成一致,也就是大孩子不愿意和他玩时,家长一定不要对大孩子进行劝说,顺其自然,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沟通频道。
我曾亲眼目睹同事李老师五岁的儿子追着另两位老师上三年级的儿子玩,这个五岁的小伙子先是主动示好,帮助哥哥拿面包,给哥哥捡球,但是这些在三年级的孩子眼里根本不具有吸引力,哥哥们明确表示:你太小了,我们不和你玩。看着哥哥跑远了,五岁的孩子一边哭一边说:你们讨厌,不和我玩讨厌。他的妈妈李老师全程微笑,只在孩子难过的时候说:你难过可以哭一会儿,但是哥哥和你一样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和你玩,也可以不可以玩的。
鼓励孩子拥有更多与同龄人在一起互动的机会
我所说的同龄人是指年龄差在一岁以内的。这个年龄差内的孩子身心发展速度和程度差别不大,更容易有话题感。另外一方面,在面对同一个困惑的时候,他们无法相互去教授。能选择的途径是思考、询问和探讨,这些方式更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形成。
悟空问答上时常有一些家长提出问题:我的孩子可以不上幼儿园吗?家有二宝,我自己在家教可以吗?两个孩子不存在没有同伴?或者孩子可以晚上幼儿园吗?之类的问题。其实在我看来,幼儿园是提供同龄人交往环境的最自然的平台。在幼儿园,同龄人有互动交流,跨龄也有互动交流,跨龄作为一种补充是非常适宜的。
还有一些幼儿园有混龄班,混龄班是否合适也是在不断的尝试之中,可以确定的是:混龄班的孩子有当弟弟妹妹的机会,也有当哥哥姐姐的机会,混龄班年龄差在两岁以内,在两种角色中转换,也是比较适宜的。
教育孩子接纳和比自己小的孩子游戏
偶尔选择和比自己小的孩子游戏,实际上是使孩子得到了一次照顾别人,把握游戏主动权的机会。但是有些孩子是抗拒这样的活动的,一方面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玩会觉得跟不上自己的思路没意思,另外一方面孩子会感觉比较累。
家长可以教育孩子尝试接纳,但不是命令或者强制。比如:弟弟很想跟你玩,你愿意和他玩一会儿吗?上次哥哥不和你玩你也很伤心的,弟弟也一样。你可以把你喜欢的玩具和弟弟一起玩。
有的家长可能会质疑:不让和大的玩,让和小的玩,那总是有大有小啊!所以我要特别强调:活动要适度,我们需要教会孩子的是接纳,不是过份的鼓励。
避免“跨龄”活动中的引导倾向
不能把跨龄活动拓展为孩子的负担
有位二胎妈妈有些自豪地对我说:我家老大现在长大了,能帮我照顾老二,两个孩子一玩玩好久,我也可以休息一下。
我想提醒妈妈们注意:孩子年龄有差距,但应得到同样的尊重和关心,切不可把跨龄活动发展为看孩子的状态。对于大孩子一方,时间长了会心生厌烦,可能在和小龄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发泄情绪;对小龄孩子来说,可能持续处于听别人指挥的状态。
避免形成家庭中的顺从倾向
妈妈不要习惯于做说一不二的家长。要经常转变“你必须”“你应该”的指令式管理。而是教孩子说“我认为”。我认为的表述方式是让孩子形成表达想法的思维方式,这是避免孩子顺从倾向的很好的途径。这样的家庭氛围需要家长共同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