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人体生命整体观是传统养生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中华古老文明朴素的系统观思想,它认为人及人类活动与自然息息相关。太极拳作为我国古代传统体育养生运动,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太极拳“天人合一”整体观主要指人与自然统一、形与神的合一。另外,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演练形式、思维方式、养生原理也都充分运用了整体观思想。
太极拳养生运动遵循人体生理及大自然运转规律,它注重四时、五脏、起居调养,使人体与日月星辰、万物、四时、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协调起来。
其一,传统太极拳非常注重外在环境,以唐代许宣平道士和武当道士张三丰创拳说为依据来分析,古今道人非常注重清修,需要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环境,太极拳运动也是在此基础发展而来的拳种,外部清幽的环境引导习练者静心冥想,在山水云雾中,观看内心的风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想。
其二,修习太极拳时通过身心放松,动作的柔和流畅,呼吸缓慢细匀,逐渐使身体各个关节依次贯通,身体发肤毛孔张开,使人体之气和自然之气相通,内气和外气相结合,上能接天之气,下能接地之气,内外相通,吸收宇宙中的精微能量,达到我在宇宙中,宇宙在我中,宇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太极拳中“形”指人的身形体态,具体包括手、眼、身法、步、筋、骨、皮的生理锻炼活动;“神”指精、气、神等无形的东西,最后形成人的气质、品德、内在修养、道德观念等。
嵇康在其《养生论》中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精神同肉体根本不能分离,两者是二而一的辩证关系。太极拳名家杨澄甫曾指出:“所谓开着,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着,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混然无间也。”
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也有论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太极拳要求动作缓慢柔和、呼吸慢长细匀,舒展大方,达到心静体松的状态,能够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神,使人精神内守,这与《黄帝内经》的养生观不谋而合。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充分说明“形神兼养”的整体养生思想的重要作用。《黄帝内经》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全由意识(神)主导,而太极拳运动的特点要求“意念引导动作”,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曰:“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王宗岳的《十三势歌诀》中也揭示了太极拳“以意导气”的养生理念:“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说明意与气合,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是太极拳养生的真谛。
太极拳要求“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内外、上下、左右、前后,都互相关联,“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手、眼、身、法、步要协调一致”,“节节贯串”。强调周身协调,意气力三结合。例如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中的动作“金刚捣雄”,握拳时,要求拇指扣住食指中节,同时含胸,内部则要求吸气、收腹、松胯、提肛,内外皆动。即便极微小的动作,也要由腰部(丹田)带动,周身一动皆动。这样,可以促使周身整体锻炼。太极拳运动强调的是呼吸、意念和动作的整体和谐统一。通过这种全身整体动作的协调练习,使人体的五脏六腑能够协调的工作,人体的内环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在练习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停顿,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再配合以呼吸,使动作与呼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人的健康长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