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婴儿学会说话之前,有两个时期,婴儿会用自己特别的方式与处界信号联系,也就是“前语言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个我们所要了解的婴儿的“声音传感时期”。
婴儿只要一出生就可以听见声音的,而且对于家长唱歌的声音或者是一些悦耳动听的声音尤其喜欢,因为家长温柔的歌声和优美的音乐,可以用一种让婴儿感觉到受用的声波传入宝宝的耳朵中去,帮助婴儿成功地与外界建立起联系。而婴儿在他们懂得语音之前,通过这种声音来与外界建立起信号联系的方式,在心理学上就叫做婴儿的“前言语方式”。
而在婴儿通过“前言语方式”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儿童心理学家还发现:婴儿大概在半岁左右,就会会进入到“声音传感时期”。那“声音传感时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也就是宝宝在半岁左右,就会对周围声响开始出现浓厚的兴趣,并且学着参与到其中去模仿声音的这一段时期。
当宝宝进入到声音传感时期,就会特别的喜欢一些声音游戏。所以家长可以根据宝宝这个时期的特点引导宝宝,在婴儿的声音传感时期,可以多和宝宝玩一些有声音的游戏。并且多和宝宝用语言进行交流。要注意的是语言要柔美并富有韵律,比如可以读一些儿歌给宝宝听。
或者是给宝宝讲故事,而在讲故事时如果有动物出现的地方,可以用夸张的方式把动物的叫声和表情表现出来,并且还可以引导宝宝进行模仿。
胎儿在五六个月的时候,便具备感知声音讯号的能力了。通过声音的感知,提升肌张力(尤其是核心肌肉)、身体的平衡能力以及柔韧度。而这些核心肌肉的作用是控制人体的姿势与保持身体平衡。于是,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一个人的姿势就能对他的能量状态以及学习能力加以了解。甚至,可以通过观察情绪抑郁的患者的姿势,例如弓着背、拖着身体走路等状态,而了解到他们内心的想法。
宝宝从出生之时起,便开始聆听来自妈妈的声音,并跟随她的节奏而活动。宝宝的每个动作并非没有意义,而是特定的活动会对应相应的声音。例如,在听到很大声响的时候,由于受到惊吓,宝宝会不由自主的跟随声音晃动手臂及腿;而面对妈妈的声音时,宝宝会将头转向妈妈的方位。研究显示,宝宝具有一套独特的身体运动系统,这套系统完整而具有个性化,可以非常精准的对应说话者的声音。这种运动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称为“串联”,在胎儿四个半月大的时候便已形成。
专家认为耳朵的第二项重要功能是使身体保持平衡,这是由于耳朵的前庭部分与运动、平衡相关联,可以使人做到垂直站立。而这种平衡的垂直站立对于语言的发育非常重要。
研究表示,我们可以掌握声音能力的前提之一便是可以整合各种前庭感觉,前庭系统会对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驱动小肌肉产生可以被理解的话语。这就是为什么宝宝在学会走路后可以说更多且更加顺畅的话。当宝宝开始玩秋千或者奔跑的时候,他会突然说更复杂的话甚至唱歌。平衡能力、运动能力也会伴随着说话能力而逐步增强。
宝宝的发音阶段(出生~1岁)新生儿已会哭叫;1~2个月开始发喉音;2个月发‘啊’‘伊’‘呜’等元音;6个月时出现辅音;7~8个月能发出“爸爸”“妈妈”等语音;8~9个月喜欢学亲人口唇发音;10个月有意识的叫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