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药皆出于桑树。桑叶是桑树之叶;桑枝是桑树的嫩枝;桑椹是桑树的成熟果穗,也叫桑椹子;桑白皮是桑树的根皮。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产出。桑叶经霜后采收,质量为佳,又叫霜桑叶,晒干生用或炙用;桑枝常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切片生用或炒微黄用;桑椹是待果穗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加蜜熬膏用;桑白皮则是冬季采挖,刮去表层栓皮后,晒干切段生用或蜜炙用。四药虽同出一株,但功效却各不相同,须区分学习。
桑在古时候,对人民生活非常重要,可谓直接影响衣食住行。数千年来,许多地方都有种桑养蚕的习俗,而古代“丝绸”的生产,更是离不开桑。甚至大到一个国家的贸易,都直接受其影响,如“丝绸之路”的出现,就是种桑养蚕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古时也把农事叫做“农桑”。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就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句,可见桑在古代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一、桑叶的功效与应用:
桑叶味苦、甘,寒。归肺、肝经。功效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常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肝阳上亢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除寒热,出汗。”
《本草纲目》:“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
《本草蒙筌》:“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研作散,汤调,止霍乱吐泻,出汗除风痹疼。”
《玉楸药解》:“治脚气水肿,扑损金疮,行瘀止渴,长发明目。”
《本草备要》:“凉血、燥湿,去风明目。末服止盗汗。代茶止消渴。”
配伍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昏头痛、咳嗽及咽喉肿痛等证。桑叶轻清而凉散,能清疏肺经及在表的风热。常配伍菊花、连翘、桔梗等,即桑菊饮。
若肺燥伤肺,咳嗽痰稠,鼻、咽干燥之证,可用蜜炙桑叶,有清肺热和润肺燥的功效。也常配伍杏仁、贝母、麦冬等,即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2.用于肝经实热或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等证。桑叶能清肝明目。常配伍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等药,亦可煎汤外洗。若属肝阴不足,目暗昏花,可配伍黑芝麻,作蜜丸服,即桑麻丸。
若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等证,常配伍菊花、石决明、白芍、当归等平肝熄风、养血柔肝之药,则效果更佳。
汪昂言:“桑叶、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桑丸。除湿去风,乌须明目。”
3.桑叶还略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血热出血之证。若是肺热咳嗽兼有咳血,则较为适用,能起到双重作用。
用法用量:
桑叶常入煎剂,还可代茶饮。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
一般认为,桑叶用来清肝明目或疏散风热常生用;若用其治肺燥咳嗽,常蜜炙应用。
二、桑枝的功效与应用:
桑枝味苦,平。归肝经。功效能祛风通络。常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等证,尤善治上肢痹痛。
若治风热臂痛,可单用本品。《景岳全书》桑枝膏,即单用桑枝熬膏服用,治疗筋骨酸痛,四肢麻木等证。若治风湿痹痛,也可与其他祛风湿药配伍应用。
桑枝入煎剂常用量十余克。
名家名著摘要:
《本草图经》:“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
《本草汇言》:“去风气挛痛。”
《本草备要》:“利关节,养津液,行水祛风。”
《本草撮要》:“桑枝,功专去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痒。”
三、桑椹子的功效与应用:
桑椹子味甘,寒。归心、肝、肾经。功效能滋阴补血,生津润燥。是一味药食同源营养丰富的中药,今天常被人们当水果食用。若能合理加工,经常食用,确有养生保健之功。
常用于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血虚便秘等阴血不足诸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新修本草》:“单食,主消渴。”
《本草拾遗》:“利五脏、关节,通血气。”
《滇南本草》:“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本草纲目》:“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
《玉楸药解》:“桑椹滋木利水,清风润燥,治消渴癃淋,瘰疬秃疮,乌须黑发。”
《本草备要》:“利五脏关节,安魂镇神,聪耳明目,生津止渴,利水消肿,解酒乌髭。”
配伍应用:
1.用于血虚诸证,如眩晕、目暗、耳鸣、须发早白等。桑椹子有滋阴补血之效。可单用本品与蜂蜜熬膏服,也可做蜜丸服。或配伍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等滋补之药,即首乌延寿丹。
2.用于津伤口渴或消渴。桑椹子能滋阴,生津止渴。常配伍麦冬、生地、天花粉等药。
3.用于阴亏血虚所致的肠燥便秘。桑椹子有滋阴养血润肠的作用。常配伍首乌、黑芝麻、火麻仁等药。
《闽南民间草药》:“治心肾衰弱不寐或习惯性便秘,鲜桑椹30~60克。水适量煎服。”
《圣济总录》:“治饮酒中毒,干桑椹二合。上一味,用酒一升,浸一时久。取酒旋饮之,即解。”
用法用量:
桑椹子入煎剂常用量十余克,熬膏或鲜食适量。
因其性寒又偏于滋补,故脾胃虚寒便溏者忌服。
四、桑白皮的功效与应用:
桑白皮味甘,性寒。归肺经。功效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是一味泻实之药。
常用于肺热喘咳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别录》:“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
《药性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
《本草备要》:“泻肺火,利二便,散瘀血,下气行水,止嗽清痰。治肺热喘满,唾血热渴,水肿胪胀。”
配伍应用:
1.用于肺热咳喘、痰多之证。桑白皮能清肺消痰而降气平喘。常配伍地骨皮、甘草等,即泻白散。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疗效显著。
泻白散加减用法:肺经热重者,可加黄芩、知母等清泄肺热;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阴虚潮热者,加银柴胡、鳖甲等滋阴退热;热伤津液、烦热口渴者,可加天花粉、芦根等清热生津。
李时珍言:“桑皮、地骨,皆能泻火从小便出,甘草泻火缓中,粳米清肺养血,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
《医方考》:“肺火为患,喘满气急者,此方主之。肺苦气上逆,故喘满;上焦有火,故气急,此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气之不足,辛能泻肺气之有余;佐以地骨之泻肾者,实则泻其子也;佐以甘草之健脾者,虚则补其母也。此云虚实者,正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地骨皮之轻,可使入肺。生甘草之平,可使泻气,故名以泻白。”
2.用于浮肿、小便不利等水肿实证。桑白皮能利水消肿。常配伍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等,即五皮散。
此外,桑白皮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常用于以上诸证而兼见血压偏高者。
《本草汇言》:“治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桑根白皮二钱,麻黄、桂枝各一钱五分,杏仁十四粒,细辛、干姜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圣惠方》:“治腰脚疼痛,筋脉挛急,不得屈伸,坐卧皆难,桑白皮一两、炒酸枣仁一两、薏苡仁一两。上药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卫生易简方》:“治蜈蚣、蜘蛛毒,桑白皮捣汁敷立效。”
用法用量:
桑白皮常入煎剂,也入丸散。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若用其平喘,常用蜜炙。
因其性寒,故肺寒无火及风寒咳嗽者禁服。
汪昂言:“刮去外皮,取白用。如恐其泻气,用蜜炙之。”
~
——中医实战笔记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