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以前,我刚刚入中医这个行当的时候,就听到前辈们说,中医人往往是越来越懒。
倒不是说工作倦怠,而是说随着经验的积累,在面对某些复杂病情的时候,常常简单开了几味药,就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抓住主证,化繁为简。
中医人,没这个功夫,那就不是成功的。干了几十年,动辄还给人开大方子,显示自己有能耐,这个不是好现象。
我以前在农村做医疗支援的时候,就曾经遇上过这么一个懒郎中。
他是一个在农村活跃多年的土郎中,姓范,大家管他叫范叔。
他这人有意思,看病的时候,一只眼睛睁着,一只眼睛闭着,说话懒洋洋,方子也都不大。但是效果呢,往往还不错。
有这么一回,村里一个老伯找他。什么病呢?就是老肺病,咳嗽痰多。
这人据说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了,当时是冬天,又发作了。这次发作不得了,来看病前咳嗽一整夜,那痰吐的,不一会儿就满满一个痰盂。颜色白,全是泡沫。而且呢,整个人还特别怕冷,手脚冰凉。
她在家人的搀扶下去找范叔。范叔披着大衣走出来,坐在那儿给看脉。
当时,我们几个特别年轻的,一看范叔要治病了,赶紧过来凑热闹。
范叔给看了看,说了:“苔白腻,脉弦紧,寒痰阻肺”。然后,睁开一只眼,问:“来点儿药啊”?
患者和家属点头。紧接着,范叔就给写了一个办法:
用干姜5克,茯苓15克,桂枝3克,粳米100克。先把干姜、茯苓、桂枝一起煎煮取药汁。这个药汁儿拿过来,和粳米一起煮粥。最后加入红糖调味。每日分2次服用。
这时候,患者的一个女儿说了,范叔啊,给开个大方子呗?让咱快点好。你说现在就这么点,好干啥啊?
范叔一听不乐意:你不信我咋地?他(指患者)不是头一回吃中药吗?下那么重干啥?一点一点来不好吗?现在下重了,将来严重了咋办啊?
家属一听,也有道理。于是就回去了。
结果,很快,好消息传来了。患者当天晚上用药,折腾了一宿。第二天早晨再用药。结果,中午时分,忽然就睡着了。到了晚上,症状居然大大改善,患者自述好受多了。
这是怎么回事啊?我给你简单说说。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就是慢性支气管炎里头的“寒痰证”。这类人患者,在冬季的时候容易复发、加重。尤其是感寒以后,症状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就是咳嗽痰多,痰色白,质地稀薄,容易咳出来,浑身发冷,畏寒,苔白腻,脉弦紧。请注意,这里的痰务必是白的。你要是黄稠的,那就是化热了,就另当别论。
寒痰阻肺,怎么办啊?得化这个寒痰。
其实,在这方面,中医里头是有相对成形、固定的配伍可用的。比如说麻黄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陈皮12克,半夏10克,胆星10克,紫菀15克,款冬花15克,等等。这些都是固定搭配。
但是呢,范叔没用这样的复杂方剂。他就是给患者出了一个食疗方,用桂枝、茯苓、干姜三味药。为啥?按照范叔的思路,就是患者既然第一次用中药,那一定是对中药敏感。在这个情况下,也许用一点中药,就能见到效果。复杂的方剂,留着以后用。否则,现在就用大方子,搞得身体耐受了,将来在应对复杂情况时,就无药可用了。
这里头的干姜,是君药,入肺经,可以温肺化饮。桂枝,是入心脾二经的,可以温通经脉。干姜属于温阳化湿。桂枝温阳化气而除湿。两者配合,就是给患者的肺里头,安装了人造小太阳,可以通过温散燥湿之法,把肺里的寒痰“烘干”。茯苓呢,健脾利湿,解除脾湿这个寒痰之源。如此,三味药密切搭配,很有特点。
当然,用这样的小方子,前提也是准确辩证。只有确定证属寒痰者,才可以用。要是有痰热了,那就不能用了。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大家来体会吧。眼下这个季节,天气越来越冷。老慢支患者恐怕会难受了。那一天到晚咳嗽,不断咳吐白痰的情景,我闭上眼就能想象到。我希望大家能对此有一点深刻的认识。若辩证准确,适当用文中这个食疗办法,是不错的。
小中药,有智慧。人世间,有真爱。一草一木,皆有情。愿我的这篇文字,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