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你是否发现,大部分被吼哭的孩子,在面对“盛怒”的妈妈时,往往不是选择退避三舍,而是含泪向妈妈伸出双手,渴求着妈妈的拥抱。孩子是在怎样的心态驱使下,做出这样的举动的呢?深思背后的原因,或许会让妈妈们垂泪不止。
1、孩子的“抱抱我”,是安全感祈求
薇薇从小被父母吼大,她曾经发誓不让自己的孩子经历她的“不幸福”。可有了孩子后她才发现,做父母不是件容易事。儿子天性活泼,调皮捣蛋早已成为日常,初为人母时的柔和温润被消磨成了横眉立目与无止境的呵斥。把儿子变成小绅士的愿望也已“退化”为老实听话就好。
面对薇薇的怒吼,三岁儿子永远都是在第一时间放声大哭,向薇薇伸出双手求抱抱,每当愤怒的薇薇拒绝拥抱,他的哭声必然会越来越大。最终妥协的仍是心软、难受的薇薇,孩子的哭声也永远只能止于母亲的怀里与肩头。
1)、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喜爱,所以急求抱抱缓解不安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萨克雷曾经说过“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换而言之,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能够给他们带来最大安全感的就是母亲的怀抱。
当母亲愤怒时,他们害怕就此失去母亲的喜爱,急于通过“拥抱”的方式来确认这种爱的存在,进而缓解不安、担忧的情绪。
2)、父母要适当地回应孩子,给予孩子心灵的安抚
流泪的孩子向母亲伸出的双臂,常常表达了对爱的祈求。作为妈妈,如果一味地遵循教育“原则”拒绝到底,很有可能让母爱成殇,使孩子彻底失去安全感,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造成隐形伤害。所以,别拒绝孩子“抱抱我”的祈求,孩子需要安全感。
2、母爱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孩子的示弱也是爱
佳宁生了二胎后,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经常觉得分身乏术,脾气也变得异常暴躁。某天,襁褓中小女儿的哭闹声让她濒临崩溃,于是在5岁大女儿豆豆吵着要吃蛋糕的时候,佳宁的火气瞬间被点燃,怒斥大女儿不懂事,就知道添乱。
委屈的豆豆撅起小嘴哇地一声哭出来,望着疲惫的佳宁数秒钟,抽噎着伸出手去搂抱妈妈的腰,将头埋在佳宁腰间小声哭。大约两三分钟后,试探地用小手拍佳宁的腰侧,就像佳宁平时哄宝宝一样。那一刻,佳宁仿佛被安慰了一般,也落了泪。
1)亲子情比爱情更有魅力,孩子的拥抱是“良药”
爱情因为交互而有了生动的魅力,亲子情同样如此,母爱从来都不是单向的。科威特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对“母爱”做了不一样的解读,在她看来母爱不单单是指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包含了孩子回馈给母亲的爱。豆豆颇具安抚意味的拥抱,正是她深爱佳宁、心疼佳宁的表现,是足以抚平妈妈疲惫的良药。
2)拥抱表达“示弱”,也是孩子贴心的体现
孩子因某些行为触怒了妈妈,他们会本能地想要弥补过错,哭泣或许是因为害怕,主动拥抱则是在向妈妈“示弱”。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哄”妈妈,希望妈妈的怒火能够平息,这是孩子本能的反应,也是一种心理上的示好。这样的孩子通常内心善良、柔和,有着足以带给母亲及他人温暖的力量。
3、拥抱是另一种“认错”, 母亲的反应关乎孩子的成长
孙婷的儿子强强已经6岁了,孩子越大越调皮,经常在学校里惹祸。一天,强强在学校里推倒女同学,导致对方额头出血。双方家长都被找到学校,孙婷看到对方小朋友血红的额头,呵斥着发问“你为什么这么做?到底知不知道错了?”强强边哭边奋力点头。
孙婷先是带着孩子给对方认错,协商药费等问题。之后忍不住对着一直泪水涟涟的强强低声吼道:“哭什么哭!”强强咬着嘴唇要去抱孙婷,无奈又心疼的孙婷告诉他“如果哪天妈妈不愿意抱你了,就说明你犯了妈妈不能原谅的错误。”这件事后,强强变乖很多。
1)犯错是孩子的天性,理解是母亲的睿智
狄更斯说“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犯错、调皮是孩子成长的必经“关卡”,呵斥也是部分家长“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家长既需要站在成人的角度进行对错引导,也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给予理解。如果妈妈们能够用睿智地增减教育
的砝码,就能够避免更多过犹不及的偏差。
2)“知错求抱”是良性信号,你的孩子“还有救”
孩子自知犯错被呵斥的时候,做出求拥抱的举动,往往也是一种“认错”的方式。他们或许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我错了”,但却懂得通过“拥抱”这种亲子间,常有的互动来表达内心的愧疚。而母亲的反应,关乎着孩子的成长。
面对孩子“知错求抱”的行为,家长要懂得把握“借事教导”的机会,改变呵斥、用爱来引导,让孩子从心里知道何为对错,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
育儿寄语:
天下没有不犯错的孩子,也很难找到永远温柔的母亲,呵斥也好、拥抱也好,都是母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只是任何事情都应行止有度。当妈妈们读懂了孩子被训斥时伸出双臂的涵义,就能够帮助孩子更快乐、懂事地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