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孩子有这7种表现,说明你的教育很成功!
我们常说,养育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不光是孩子,更多的是父母。
人成长有三个阶段,家庭,学校,社会。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事实证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就是杰出的家庭教育。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对自己要求很高了,即便将孩子抚养得很好,有时也会对自己不满意,很喜欢跟“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家庭教育这个话题越来越被大家重视,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如果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他有这7个表现,说明你的教育很成功,来看看是哪些表现吧!
孩子能够在你面前,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
很多父母比较头大孩子在自己面前“发脾气”,也有很多父母管不住自己的情绪,会对孩子发脾气。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各种情绪,可我们都只会自己最亲近的人面前表现出来,因为我们都知道,无论我们怎么发脾气,你身边这个最亲近的人都不会离开你。
对孩子也一样,觉得越亲近的人,越容易在他们面前表现情绪。如果孩子心理感觉和父母贴近,就敢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请——愤怒、悲伤、恐惧等等。
相反,如果你平时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孩子,那孩子就会变得没自信,在你面前小心翼翼。也只有当孩子感觉与父母相处有绝对安全感,才会在父母面前撒娇。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的情绪很少,或者只表现某一类情绪,就预示着亲子关系有些问题了。
孩子受伤或者遇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你
大多数父母都会认为孩子在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都会找到爸爸妈妈解决,其实未必。这取决于你平时教育孩子的方式,如果你平时管教孩子的时候,表现的常是对孩子不满意,就对他发脾气,会导致孩子在你面前很胆怯,长期下去,孩子再遇到问题时,他就会先先判断父母对此事件的反应,预测可能的后果。所有判断都是基于孩子过去和父母相处的经验。只有当孩子觉得会获得帮助,遇到问题才会第一时间找父母。
如果孩子过去在外面受到伤害,找父母求助,而父母采取责怪的态度,孩子以后可能宁愿忍耐痛苦,也不会找父母求助。
孩子会和你谈自己的想法,不担心你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孩子愿意告诉你自己的任何想法,就说明你们这段亲子关系很亲密。
有些父母对孩子太过严厉,或者对孩子的想法、情绪反应过度,孩子就会越来越不愿和父母说自己的想法。
比如,有些孩子喜欢粘着父母,这个时候如果对孩子严厉,不允许孩子粘着自己,可能会对孩子的心里造成一定影响,让孩子变得内向自卑。粘父母的孩子是对父母的依恋,是孩子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
只有孩子建立了健全的人格,孩子才能越来越好,所以,孩子能比较准确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时,如果他们觉得父母不能承受,也自然不会告诉父母了。
给孩子的反馈,不评判也不贴标签
有些父母给孩子的反馈完全不客观,甚至给孩子贴上很多标签。
我曾听一个妈妈说,孩子很不爱吃蔬菜。这本没什么,但她很快做出一个结论:所以他性格急躁。我不知道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唯一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妈妈既担心孩子不爱吃蔬菜,又担心孩子性格急躁。
比如说,不少孩子喜欢玩喜欢新鲜事物,如果家里面有个熊孩子,会把家里面弄的一团糟。很多父母就会给孩子打上“调皮捣蛋”的标签。这样做其实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方式,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非常多的信息刺激。孩子们会四处的寻找各种事物,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父母对于一些贵重物品要看好,不要粗暴的阻止孩子这种行为,别让孩子失去探索事物的动力。
也有些父母在诉说了孩子行为以后,会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比如懒、贪吃,不够聪明等等。这些标签和评判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标签”那样。
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帮助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在追求兴趣的过程中,孩子会发展出“持之以恒”的能力,他们也会更少尝试危险行为。
有些父母则不允许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领域。他们让孩子发展的“兴趣”,其实是自己没有被满足的兴趣或爱好。
比如说,一些父母一厢情愿给孩子报钢琴班。一位过来妈妈的经验,不能逼着孩子学,我家孩子三岁时,我有意识的让她和我同坐在琴凳上,每次她都坐不到十分钟就玩别的游戏去了,至今家里的钢琴她也不碰,那就是不喜欢,放在眼前也不理会。同时与我家孩子不相上下大小,且当年被逼着哭着学弹钢琴的,我也没见有延续至今的。兴趣环境毅力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很多很多的因素。
你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的面子?很多家长不知不觉把孩子作为自己实现梦想的一个渠道和工具,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独立的个体,也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和心声。
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逼迫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孩子会很害怕自己让父母失望,他们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也会尤其大。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一直在压抑中学习。
你会给孩子设置恰当规则,不担心孩子反抗
负责的父母会引导孩子的行为,给他们设置恰当的规则,而不会因为担心孩子不高兴,就对孩子听之任之。
完全被放任的孩子,未来会遇到很多麻烦。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与孩子一起共同制定合适的规则;家长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则,贯彻执行规则,不轻易牺牲规则来取悦孩子;当孩子违反规则时,要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或者逻辑后果,而不是惩罚孩子。
朋友跟我聊天,她说儿子上一年级了,每天放学回来后衣服乱放,玩具玩完后随处乱扔,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电视,作业也不写,等作完作业很晚了,第二天起不来床。这种情况让她很头疼。虽然在她的督促下,儿子也能收拾一下东西,也会不情愿地关掉电视,但这种行为似乎已成习惯,她虽着急却又无可奈何。
所以从小就要给孩子制定恰当的规则,包括:每天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比如吃饭时间、睡觉时间;生活习惯规划,睡前刷牙,换洗衣服,做家务。
聪明的父母应当懂得向孩子“示弱”
在很多家庭里,强大的父母,弱小的孩子,成为亲子互动模式的常格。然而“强父母、弱小孩”的模式却也很容易令孩子积累一些弱小感,增加孩子消极的自我体验,容易成为自卑、负性情绪的来源。
我自己有个从小到大如影随形的恐惧,那就是害怕虫子,考虑到女儿去乡下时也有点怕虫子,一开始的时候,我也希望自己能掩饰这种恐惧,可是发现这样做很难,有一次给她读书时,一不小心翻到一个带大青虫的页面,竟然吓的惊叫着把书一扔老远,原以为女儿也会被吓着,却没想小家伙被妈妈惊恐的样子逗乐了,捡起书来后,一会儿得意的哈哈大笑,一会儿安慰妈妈不要害怕。结果,妈妈的恐惧没有被安慰掉,“虫子”事件却成为桐桐不怕虫子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再看到虫子的时候,桐桐就会恶作剧地拿来吓唬妈妈,或者懂事地保护妈妈,当然,她对虫子的恐惧,也就荡然无存了。
妈妈可以常对孩子说这几句话:“……太厉害了,妈妈小时候还不会呢!”“……能不能告诉妈妈,怎么才能像你做的一样好呢?”“……妈妈有个请求,你来当妈妈的老师好不好?”通常情况下,当孩子发现连作为成人的妈妈不如她时,都是更添信心并乐于帮妈妈一起进步的。
凡事依赖父母的孩子,父母要善于示弱,甚至故意犯错,以便唤起孩子对自己的担当意识。比如,对于习惯妈妈帮他整理书包的孩子而言,妈妈可以在整理时故意遗漏一些东西,让孩子次日上课时发现依赖妈妈带来的不便,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再提出孩子亲自来整理的要求,一旦孩子“就范”,就及时鼓励孩子的进步,以此类推,逐个击破孩子依赖性较强的行为。他会更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