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五味子

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明代李时珍记载了南、北五味子功效的差异,曰:“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为良”;但是 2000年以前的《中国药典》两者是同一个品种下收载,2000年版药典开始将南、北五味子作为2个品种分开记载,沿用至今。

《新修本草》记载五味子:“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见也”所以五味子由此得名。《皇帝内经》云:“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子五味俱全,故药王孙思邈有“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之说。医学家李士材誉五味子为“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五味子五味俱全,而酸独胜,用其收敛之性,中医认为其有止咳、止喘、止遗、止汗、止泻的功效;

随着社会发展,大家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烈,药食同源的中药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也常常用五味子泡水、煮粥,现代研究发现五味子具有保肝护肝、镇静催眠、降血糖、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癌等药理作用;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南北五味子如何区别。

北五味子

来源: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e chinensis (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秋季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主产于辽宁、吉林等地,南北五味子在我们陕南柞水一带也都有广泛种植。

中草药:五味子

外观性状: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 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

气味: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中草药:五味子

中草药:五味子

南五味子

来源: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主产于陕西(商洛)、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中草药:五味子

外观性状: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4-6mm。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于种子上。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

气味:果肉气微,味微酸。

中草药:五味子

中草药:五味子

中草药:五味子

不同点:首先是来源不同,那么如何肉眼识别南北五味子,我们可以从颜色光泽上区分,北五味子显油润,南五味子干瘪,皱缩,果肉紧贴于种子,不油润;其次从种子上区分,北五味子种子具光泽,种子比较发亮发黄;南五味子种子棕色,表面不光滑;

性味功效相同: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中草药:五味子

编辑:任晓彤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82 字。

转载请注明: 中草药:五味子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