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讨厌我的孩子”?
世上会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小时候的我说我以后不要孩子,我想象不出我会爱他。妈妈悠然自在地回复:等你生下来自然就爱了。我问她你是这样吗?她说当然。
再长大一点则是和男同学争论将来是否要成为母亲的问题,他坚定地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孩子,这是自然的事,这是天性。
于是,原本严肃、深刻而有价值的疑问和探讨就在人们的“自然而然”与“习以为常”中消解了,现实的牺牲与苦难轻飘飘地退隐了,摆上台面来的是沉甸甸的职责和本分:
“母爱是天然的”“女人没有孩子是不完整的”“为母则刚”“一切为了孩子”……没有母亲会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
然而人们的另一个共识是,绝对化的概括往往是片面的。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热帖“我非常讨厌我的孩子”,则毫不留情地撕扯下母慈子孝的美丽包装,把背后难以诉说的辛酸和血泪赤裸裸摊在人们面前,这句话像极具杀伤力的子弹射向人群,炸出争议连连。
这篇文章获得2.6万转发,32万点赞。
那些匿名或不匿名的女性们,谈及她们的孩子时,没有温柔,不是爱怜,而是直白又坦诚的憎恨、伤害,“后悔生她”、“是垃圾的孩子”、“恶心”、“恨”等字眼层出不穷,仿佛她们谈论的不是怀胎十月辛苦孕育的孩子,而是血海深仇咬牙切齿的仇人。
原来,不是所有的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
那么,为什么呢?一位母亲的自我剖白背后,真相警醒万千父母。
憎恨的孩子还是无助的母亲????
那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过憎恨、厌恶情绪的妈妈,理由相似又不同:
“我很久都没睡个好觉,坐月子半夜都要起来喂奶。” “就会哭就会哭,为什么不听话。” “教了你这么多遍还是不会,为什么这么差?” “看到她就想到那个人渣!不想给她好脸色!” “就是讨厌,听到她说话就想吐。”……
如果可以,谁不愿意爱得体面?而摧毁亲密关系的稻草便在于——远高于自己承受力的付出,远低于自己期望值的回报。
有网友站在孩子的立场叹息,孩子可怜。
做孩子确实可怜,在其他孩子都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做一个被自己妈妈憎恨的孩子,一个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社会能力只能依靠家庭的孩子,一个在家庭结构中最弱势的,受支配的孩子,可怜可怜。毕竟父母可以有是否要孩子的选择,而孩子却没有决定自己是否出生的权利。
对憎恨孩子的母亲而言,孩子是艰难生活的实体表现,是可以“抽刀”发泄情绪的更弱者。
与其说是憎恨孩子,倒不如说是在憎恨有了孩子后仍然狼狈不堪的自己,怨恨的是生活的艰难与无法摆脱眼前艰难生活的痛苦。
那么,是什么让女性在成为母亲后变得生活艰难?孩子?是又不是。
第一,顾娃的劳累与育娃的成本??
传统的“中国式”家长讲究高期望与高付出,半夜起床喂奶换尿布,忍痛顺产母乳喂养,牺牲自己娱乐时间陪孩子学习,用自己的裙子口红钱换孩子的补习班……
一切仿佛都是顺理成章的,是母亲应该做到的,母亲付出一切,母亲无所不能,母亲就应该是超人。
综艺《妈妈是超人》中包贝尔妻子要带女儿饺子独处前与自己妈妈分别时落泪哭诉:“你们都不关心我,只关心饺子。”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在孩子面前,女性的独立人格被让渡了,被忽略了。
在他人眼里,女性便从某某小姐变为了谁谁谁的妈妈。身份的变化与责任的巨大,自我价值的减弱与前后生活的落差,无形间的不良情绪很容易迁移到有形的孩子身上,形成对孩子的埋怨憎恨。
第二,生理的病痛与心理的创伤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女性在怀孕期间有可能面临尿频压力性尿失禁、便秘痔疮、孕吐乳房胀痛等生理反应,在忍受分娩时的剧痛与体面丧失后,产后还有可能遭遇盆底肌松弛、妊娠纹、腹直肌分离等问题,需要漫长的修复过程,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同样,由于女性怀孕前后雌激素变化,外加生活因素积压等原因,“产后抑郁”悄然而至,使女性产生情绪低落、自我价值感低、烦躁厌恶等情绪,严重者影响生活乃至危及生命。
据悉,近几年我国产后抑郁发病率约为14.7%,意味着每一百位孕妇中便有约十五位的孕妇患病。这不是矫情,不是懒惰,是真真实实的生病,是真真正正的痛苦。
第三,父亲的缺位与社会的苛责
一条网友的评论获得2万多点赞:“这些故事里面都没有爸爸出现”。
在母亲对孩子的歇斯底里的故事里,父亲消失了,仿佛一个陌生人,仿佛从没有存在过。
“丧偶式育儿”一直是女性婚姻的痛点,男性不积极参与养育任务,家里万事当甩手掌柜,只管在外赚钱,住家就如住宾馆。
更有甚者父亲这一角色不是消失而是“诈尸”,指的是从不参与家庭打理与子女培养,但一旦女性有了过失时,就立刻理直气壮跳出来指责女性没有尽到义务,不负责任。
社会思维惯性也常常把育儿责任单方面压到女性身上,对母亲的要求也比对父亲的严苛得多,一旦孩子出了问题,第一反应往往是“妈妈怎么教的孩子!”,而不去反思父亲的职责。
在“母亲对孩子无私奉献”的信条里,女性苦苦挣扎,疲惫不堪。
孩子,不爱你怎么办?
首先,孕育生命是伟大而奇妙的事,在准备受孕前,
女性要与家庭成员做好充分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准备
,共同学习孕期科普知识,掌握科学育儿经验,提前打好“预防针”。
其次,当与孩子相处产生
憎恶
厌烦心理时,与其烦躁自责,不如学着接纳此刻的不良情绪
,将其当做正常且值得注意的事情,静下心思考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同时,明白孩子是独立个体,降低对其过高期望,提升自我价值感,逐步培养对孩子的爱意。
最后,家庭成员在发现女性有不良情绪时,应及时介入并给予帮助,必要时还可寻求专业医师指导。
社会也应对女性育儿给予“平常心”,不要将母爱神圣化绝对化。号召广大男性培养家庭意识,与妻子共同分担育儿成本与责任,加强理解,携手共进。
不是所有的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自己的母亲,这个世界上很难有绝对的事,但,只要有一丝美好的可能,我们都愿意牵手踏步,跌跌撞撞,相互扶持,寻求那点点光亮,爱与温柔……
今日话题:
你觉得有不爱孩子的母亲吗?
花影人间:专注解读婚姻情感问题,在喧嚣尘世中给你抚慰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