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婴儿诞生的时候,家人以及亲朋好友提问的顺序一般都是“生了吗?”“男孩女孩?”,这种提问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的事实,更关乎其社会角色。
性别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父母或者其他人对待孩子的方式,如给孩子取名、送服饰、玩具、与孩子游戏等,无不传递这社会对于男孩、女孩的不同标准与期望。
但是宝宝的性别意识却没有那么强,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比如把一些弟弟认成是妹妹,爸爸叫成妈妈,大人们如果只是把这件事作为一个笑谈没有去认真对待、矫正,这对孩子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孩子在发展关键期如果没能得到父母对其外形和角色的正确认同和引导,就很容易出现性别认同障碍,为长大后的自我认同埋下隐患。
性别教育的关键期
“我儿子就是没有男子气概,别人抢他的玩具,他就在那傻站着。我实在气不过,还得帮他抢回来!”
“我儿子实在太安静、太听话,像个小女孩,这长大了不是明摆着要被别人欺负吗?”
“我家女儿3岁多了,就不能像个女孩子一样文文静静的,上蹿下跳地像个假小子,要不干脆当儿子养算了!”
以上父母的表达都反应一点:在父母的心中,或者是一种社会的共识,认为女生就应该温柔安静、知书达理,而男生就该顶门立户、勇往直前——我们希望孩子的性别特征一目了然。
2-6岁是形成性别认同的关键期,如果孩子在这阶段中有上述不同于社会认同的性别行为表现,那我们还是有很多机会去培养和引导孩子的性别认同的。
当孩子认同并逐渐喜欢上自己的性别以后,自然会按照社会认同的性别特点去成长。
性别教育教什么
性别教育并不是完全的性教育,性别教育更偏向于让孩子建立性别意识。性别意识并不完全是天生的,所以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去培养和发展。
说时容易做起来难,很多父母都会困惑,这要如何教孩子性别教育呢?
似乎很难启齿呀!其实用孩子的眼光去看问题,一切都是纯洁的,讲解也变得非常的简单,一点都不伤脑!
你可以试试下面所说的一些方法
正面解释性别的不同
孩子从2岁多开始,就开始会对性别和男女身体的不同产生疑问,比如男孩会玩弄自己的“小鸡鸡”,有些孩子甚至会在父母上厕所时时闯进厕所观看……
妈妈不要觉得孩子不正经,这是成长必经的阶段。
正面的教育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告诉他男孩子有小鸡鸡,女孩子有咪咪,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别都是自然正常的。
其实孩子小时候对性的兴趣单纯的和看到一件新玩具想要知道怎么玩是一样的,如果家长只是一昧的敷衍含糊应对,或是训斥,这样的“过度反应”反而让孩子对性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惧,也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认同的困难。
正确的示范性别不同
例如男孩子喜欢蓝色,女孩子喜欢粉红色;男孩子穿裤子,女孩子穿裙子;男孩子有汽车、女孩子有芭比娃娃……
通过身边的这些物品,孩子会获得最基础的性别意识。
给宝宝挑选物品时,也尽可能的选择符合性别特征的,并且适时的进行引导,比如“女孩子是穿裙子的”、“和弟弟一起玩汽车”等等。
当然并不是完全强迫男孩子只能用男孩子的东西,女孩子不能玩汽车。
在成长的早期,给孩子多一些明显的区分,引导孩子尽早建立性别的意识。
引导孩子的兴趣偏好
男性荷尔蒙让男孩动个不停,喜欢探索,所以会更偏好力量型的游戏和活动;女孩子性情文静,更偏爱安静的玩耍。
对待男孩,在游戏上多选择玩力量型的玩具和游戏,比如汽车、球类等;给女孩挑选较安静的玩具或游戏,比如芭比娃娃、串珠等。
教育孩子保护自己的身体
必须明白一点,父母比任何人都有责任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身体!关于隐私部位,要简单、明确地告诉孩子:除了自己别人不能随便摸!
可以这样子告诉孩子“游泳时衣服覆盖的地方要好好保护,手脏了不能摸,不然会生病;除了爸爸妈妈(或其他可信任的家人)帮你洗澡、上厕所、换衣服外,别人不能摸。”
让孩子从小培养起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点
家长是孩子早期生活环境的缔造者,也是孩子性别认同的启蒙者,孩子在性别认同上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性别教育重视与否。
没有天生有错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
父亲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上,父母都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父亲的作用似乎更大些,尤其对男孩。
父亲拥有不同于母亲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这些特征通常会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给孩子,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父亲给予男孩是直接的榜样,给予女孩的是更多的安全感。
有关研究发现,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使她缺乏攻击性,倾向于女性化。如果女孩5岁前失去父亲,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会表现出焦虑、不确定、羞怯或者无所适从。
因此可以看出父亲在儿童尤其是幼儿期性别角色行程中的重要作用。
父母教育方式需一致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双方必须提前商量好教育形式,在孩子面前采取一致的执行方式,否则孩子容易产生混乱,黑白颠倒。
如男孩如果戴了女孩子的发饰,母亲指责他的不恰当行为,而父亲则捧腹大笑,并言语鼓励支持“你太可爱了”!
孩子就会陷入性别黑洞:到底要不要戴发饰?
同理,也要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预警,教育态度必须步调一致,互相合作,否则就是无效的。
及时奖励,强化孩子的行为
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
除了偶尔的表演性行为,对孩子不当的性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或是给予适量的“处罚”。
这种奖励与惩罚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支持或压力,促使孩子根据自己的性别角色做出相应的行为,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
如果你同意小编的观点的话,就快来关注号“美心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