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棒棒糖好贵”,以工换酬教育半个月,孩子表现有点极端了
本文由兜妈爱叨叨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自孩子出生后,父母就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并且准备了一堆的育儿经,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陈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家长,和许多普通的家长一样,他们为了生活不停忙碌,平时和孩子妈妈在厂子里上班。为了让孩子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陈爸爸便决定早早让孩子体验一下社会。于是便想出了以工换酬的方式,在其他小朋友想买啥买啥的时候,陈先生的孩子浩浩已经开始打工赚钱了。孩子像工厂里的工人一样贴标签,贴一个标签一分钱,光听也知道这钱不好赚,但是在金钱的激励下,浩浩完成的还算不错。每天都能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工作,十来天攒了几十块钱,并且也达到了陈先生想要的教育意义,那就是孩子真的知道赚钱不易了。爸爸还觉得,自己的这个方法真的很聪明,但是渐渐的,陈先生发现不对劲了。那就是儿子的思想好像出现了大问题,因为才6岁,却已经疯狂迷恋上了赚钱,并且变得特别抠。特别是在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这种感触特别深,孩子感叹几十块钱的电影票好贵啊,感叹15块钱的爆米花好贵啊。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工作好多天,才能攒下来的钱。后来买5毛钱一支的棒棒糖的时候,孩子还是在一旁不停念叨“爸爸,棒棒糖好贵啊”。不仅如此,儿子每次想要买东西,或者父母想要买东西,他都会在旁边询问多少钱,在得知价钱之后,还要感叹太贵,劝大家不要买了。如此抠门的表现,让父母有点抓狂,他们觉得儿子虽然知道赚钱不易,但是现在的表现,有点太极端了,与父母一开始的预期相差甚远。父母甚至有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感觉。这个时候父母才意识到,以工换酬这种教育方式,好像起到反效果了,看到儿子疯狂迷恋赚钱,又抠抠搜搜的模样,真是忍不住为孩子的未来担心。不少家长都选择以工换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帮忙做一件家务,给多少钱,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乖乖吃饭,学习,用钱来贿赂孩子。以工换酬:用金钱贿赂孩子很危险用金钱诱导孩子,做一些本来不愿意做的事情,的确很容易收到惊喜的效果,比如洗一次碗五块钱。但是这种成人世界的规则,过早进入孩子的心理,对于三观未形成的孩子来说,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就拿做家务给钱来举例吧,孩子本身就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有与家人一起做家务的义务,但是用钱来诱导孩子。孩子会认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长期以往,孩子甚至会亲情意识淡薄。甚至会让孩子养成“没钱不做家务”的坏习惯。家长和孩子,并不是人才市场上的雇佣关系,家长可以积极鼓励孩子做一些事情,而不是让孩子养成“朝钱看”的功利思想。如果家长真的想使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那么需要把握好尺度,教育得法。选择在某件事上给孩子酬劳的时候,也要告诉孩子,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家长可以这样做,既让孩子意识到赚钱不易,也让孩子积极劳动家长可以学会“示弱”,回家之后告诉孩子自己工作有多累,向孩子展现自己的疲惫模样,也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孩子看到之后自然理解家长的辛苦,知道金钱来之不易,与此同时,想要孩子积极劳动,家长只要做好正确引导就好,也是适时的示弱+鼓励。当父母示弱时,孩子就会喜欢“帮忙”,展现自己的强大,就像霍思燕和胡可一样,因为擅长和儿子示弱,所以儿子很愿意帮妈妈做家务,并且心疼妈妈。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时,家长要积极表扬,孩子对自己的劳动产生自豪感,自然愿意与家长一起分担生活中的艰辛。这样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是被钱所驱使的,而是因为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到了自我的价值,同时也一并了解家长的工作不易。兜妈寄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可能会想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完善孩子的成长,但是以工换酬这种方式,如果过度使用的话,不仅影响孩子的金钱观,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所以家长还是需要谨慎使用。我是兜妈,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记录和分享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儿经验与趣谈,关注我,随时获取科学靠谱的育儿干货!欢迎留言或评论区告诉我你的想法!兜妈爱叨叨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52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