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唱反调的背后,可能是“白熊效应”作祟,家长试试这样做
生活中我们非常容易发现孩子总是喜欢跟家长唱反调,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这一行为都认为是孩子在无理取闹,可能是孩子觉得好玩儿才故意跟家长作对,其实孩子频繁唱反调的背后,可能是“白熊效应”在作祟。
自从自己的孩子开始上小学之后,邻居就发现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得乖巧可爱,惹人疼爱,但是回到家中经常跟父母甚至是家中的长辈唱反调。
比如妈妈告诉孩子不要穿鞋子站在沙发上,可是孩子就是不听,每次都穿鞋子在沙发上玩耍。凡事过犹不及。这样几次之后,妈妈每次都要把沙发套取下来清洗,妈妈也尝试着对孩子进行惩罚,但是效果却不明显。
01一、什么是白熊效应?其实它也叫反弹效应
白熊效应又叫反弹效应,它是指:被明令禁止,不被允许去做的事情,孩子就要拼命努力去做,频繁地跟父母唱反调以获取暂时的“快乐”。
因为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明确说明让实验者心里不要想象一只白熊的样子,但是可以发现,越是不让想象白熊的样子,实验者心中白熊的样子就越加清晰和明显。
之前看过一个电影讲的就是中国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产生的不同的影响。这个电影情节当中,一个中国的家庭请了一位外国的保姆来照顾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母亲告诉孩子不要玩火,或是很危险的有可能伤害到自己。但是孩子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总想要去尝试玩火。
于是趁着家长不注意的时候,打开了煤气灶,想了解一下火到底有多可怕。幸亏被孩子的母亲及时发现,于是母亲便把错误归结到保姆身上,认为保姆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孩子,想要解雇保姆。
但是保姆说到:在安全的环境当中去让孩子了解火,认识火,才能让孩子产生敬畏心理,从而了解火有可能会伤害自己。一味的明令禁止,只会增加孩子对于火的好奇心,孩子总是想要去探索火的奥秘。
这件事情就能够很好的解释“白熊效应”,明令禁止的事情,孩子往往更容易希望尝试着去做,这并不能说明孩子不懂事或者不听话,其实就是白熊效应在作祟。
02为什么容易在孩子身上出现白熊效应?
1、与孩子大脑思维的方式有关
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疑问,为什么孩子身上更容易出现反弹效应,而家长身上极少出现反弹效应呢?
这是因为孩子对于身边的事物了解得不够透彻,就比如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很多事情是两面性的,但是孩子只是单纯的看到了事物的单方面,不能全面地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也无法立即想出全面且正确的解决方案。
而家长由于生活经验丰富,对于很多事情都了解得比较透彻,所以很少会在家长身上出现反弹效应。孩子的大脑思维是通过绘制图画去进行思维,而不是通过语言。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孩子身上更容易出现反弹效应。因为孩子的大脑思维经常把语言翻译成图画的形式,所以缺乏一定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2、越禁止容易越刺激孩子的好奇心
就像父母担心孩子吃糖多了容易产生牙齿疾病,所以会明令禁止孩子少吃糖,或者规定孩子每天吃糖的量。
这种禁止更容易在孩子的大脑中产生各式各样的糖果的图片和味道,反而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会更希望吃糖果而把父母的警告抛之脑后。
其次,家长越是明令禁止孩子不能做什么,孩子的注意力反而更容易集中在被禁止的事情上,更希望去尝试,去探索新鲜好玩的事情。
03亲子教育中,家长如何避免白熊效应?
1、使用正向积极的语言和孩子进行沟通
家长不希望孩子去做某些事情,或者去接触某些危险的东西。不妨把“不行,不能,不可以,不许做”等等改成“爸爸妈妈,也非常希望能够让你了解到更多你所感兴趣的东西,但是为了确保你的安全,爸爸妈妈必须保证在确保你安全的环境当中,陪你一起去尝试新鲜的事物”。
如果遇到孩子无理取闹,没事找事的情况下,家长不妨让孩子适当放纵一下自己,事后再对孩子进行冷静的教育,并且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家长应该明白,一味的纵容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2、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也不是故意和父母频繁地唱反调,很多时候孩子出于逆反心理或者是没有其他的选择,为了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就会和父母反着来,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就是宣泄自己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
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嗯哼希望去找自己的朋友玩,杜江跟孩子说自己二十分钟之后来接他回家。为了能够获得更多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时间,嗯哼故意跟自己的爸爸唱反调。
在这个时候杜江就提供了两个选项,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要么现在立刻跟爸爸回家,要么二十分钟之后爸爸接他回家。结果孩子非常开心的选择了后者,所以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而不是使用暴力或者言语施压,更能很好地避开反弹效应。
04任林的小总结
孩子频繁和家长唱反调,家长应该及时了解“白熊效应”,寻找合适的方法避免“白熊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