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总是会听到很多妈妈一直在责怪孩子,对孩子的行为和言语不满意,认为始终达不到自己心中的标准,甚至随便给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下结论”!
(1)我的孩子不爱学习,给他看书他也不看,给他讲故事他也不听。
(2)我的孩子性格倔强的很,不依他他就发脾气。
(3)我的孩子老想着玩,一点不专心,坐不住三分钟。
(4)我的孩子比较任性,非要别人按照他的想法去做。
(5)我的孩子太胆小了,不敢和别人说话,有时候还会吓哭。
(6)我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合群,不爱和小朋友玩。
(7)我的孩子做事磨蹭,干什么都拖拖拉拉的。
(8)我的孩子太软弱,别人抢他的东西,他也不会保护不会还手。
(9)我的孩子有点自私和霸道,不懂得跟别人分享。 ……
类似这样的描述,太多太多了。 表面上听起来,“不爱学习”、“倔强”、“不专心”、“任性”、“胆小”、“不合群”、“磨蹭”、“软弱”、“自私霸道”……好像确实是孩子存在很大的问题,或者出现了不良行为。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所谓的“问题”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孩子有孩子的成长规律。
比如,孩子刚刚建立自我意识,有“我”的概念,你就随便给孩子扣上一个“霸道”“不会与人分享”的大帽子?
比如,孩子刚刚尝到“占有”的滋味,明白得与失的意思,你就随便对孩子的性格做出“小气”“自私”的结论?
比如,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意愿,你就随便给孩子贴上一个“不听话”“叛逆”的标签?
第二,孩子永远充满好奇心,永远都在探索。
比如,8个月的孩子喜欢扔东西,是大脑在学习“客体永存”,孩子难道会一直这样“喜欢扔东西、不懂爱惜”吗?
比如,孩子敲击锅碗瓢盆,通过听声音来感知世界,孩子难道是所谓的存心“捣乱”故意“淘气”吗?
第三,有多少“问题”是育儿方法造成的?
比如,孩子“不会说话”、“胆小”,那么请问问自己,有没有给孩子创造机会?有没有引导和鼓励?
比如,孩子“不爱学习”“不专心”,那么请问问自己,有没有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学的快乐吗?
第四,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妄下结论。
比如,孩子偶尔出现了一两次攻击行为,就变成了“爱打人”;
比如,孩子希望妈妈听他的想法买喜欢的东西,就变成了“倔强”;
比如,孩子一时情绪不好耽误出门时间,就变成了“磨蹭”
在我们分析以上了原因之后,就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这样做的后果。
当你为孩子贴上这些消极标签的时候,当你为孩子扣上这些不良帽子的时候,不用怀疑,你的孩子就会如你所愿,真的成为你嘴里所说的那样!
教育的过程中,心理暗示的力量很强大!!!
孩子从妈妈那里接受到什么样的信息,就会把这个信息逐渐转化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在以后的人生中,这个声音一直会影响孩子,阻碍孩子成长。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家长说成笨孩子,他是不是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失去自信呢?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家长说成一事无成,他还会觉得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家长说成胆小软弱内向,他怎么有勇气去面对群体和社会呢?
也许你会解释,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用“激将法”。我觉得“激将法”要看对什么样的人使用,才会有效。
一个年仅几岁的儿童,他怎么明白你的意图?他更有可能的做法是,越来越贴近你所做的“暗示”: 你越说他“叛逆”,他就越“叛逆”;你越说他“任性”,他就越“任性”;你越说他“磨蹭”,他就越“磨蹭”;你越说他“胆小”,他就越“胆小”。
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善“问题孩子”的状况? 已经习惯了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的妈妈们,我们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呢?
第一,用反义词给孩子积极的鼓励,而不是消极的评价。
当你想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不好的评价时,先想想这个词语的反义词是什么,再说出口。
比如,孩子依赖性强,不要说“你怎么啥事都不会做?”而是改成“你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小大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贪玩,不要说“你怎么就知道玩?一点不爱学习?”而是改成“游戏的时间到啦,现在我们看一会书吧!”孩子任性、倔强,不要说“这孩子太任性了,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而是改成“宝贝,别着急,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胆小,萎萎缩缩,不要说“你怎么这么胆小啊?”而是改成“勇敢一点,妈妈喜欢你勇敢的样子!”,孩子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不要说“怎么三分钟都坐不住啊?太没耐心了!”而是改成“再坚持一会,妈妈知道你肯定可以的!”经常使用这些积极的鼓励的语言,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自信,真的会朝着正面的方向前进!
第二,妈妈要相信孩子,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妈妈对孩子的要求似乎很高,很完美,只要孩子有一个地方没有达到她的要求,她就觉得孩子这方面不行。
成长,是一个过程;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待。
想一想,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不是也曾经“淘气”曾经“任性”曾经“胆小”吗?所以,别着急,等待孩子慢慢开花!
三,如果一不小心已经伤害了孩子,要记得和孩子道歉和沟通。 有时候虽然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往往做不到。
可能你明白了应该多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孩子,不过偶尔情绪一激动,那些消极的负面的词语还是脱口而出。怎么办呢?一定要及时地和孩子沟通,必要的时候应该道歉,放下家长的权威。
总结:妈妈们请不要动不动就认为孩子“有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不过每一个家长,未必都是好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