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孩子寄宿是锻炼自立能力?看完暗藏的3个隐患,还敢让娃住校吗?

由 南宫丹红 发布于 健康

导读:转眼暑假已接近尾声,神兽归笼,相信很多家长内心已经充满难以抑制的欢乐之情。随着开学临近,父母也终于要回归安宁,重获自由,交给学校不用再为孩子每天的学习、安全焦虑,只管一早一晚接送就可以。当然很多就读寄宿学校的孩子,一周或两周甚至有的一个月接送一次,爸爸妈妈更省心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寄宿学校再好也不能替代母亲,但现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使很多父母分身乏术,无暇顾及孩子,干脆送到寄宿学校。

生活和学习都交给老师,家长省心,孩子还能有更多时间学习,可以锻炼自立能力。但是换个角度来说,有多少个孩子是心甘情愿寄宿呢?

教育类节目《小小演说家》曾经来了一位名叫张鹤潇的10岁男孩,他演讲的题目是《小学生该不该住校》,他讲到: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是自己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张鹤潇说:住校一周有五天见不到爸爸妈妈,有五天吃不到家里的饭菜,有五天不能在自己的大床上随意翻滚,这些想想就很难过。

并且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感情脆弱,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的关爱呵护,如果过早住校,不仅影响和爸爸妈妈的感情,也许还会受环境影响出现性格孤僻、脾气坏、暴力倾向等。住校可以锻炼自立能力,孩子最好的老师应该是父母而不是完全交给学校,从我们健康成长的角度讲,不应该住校。

张鹤潇完全是站在孩子角度发言,相信也代表着很多住校孩子的心声,很真实,父母在送到寄宿学校时,也许并没有过多方面的考虑,也没有过多顾及孩子的感受。而在做决定方面作为家庭弱势群体的孩子,也只能自然而然顺从。锻炼自立能力,能节省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当然很好,而住校的隐患也应该从健康成长角度来权衡一下。

01、处理人际关系的隐患

对学生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小社会”,寄宿的孩子意味着和同学朝夕相处。对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他们没有足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没有完全形成明确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行为。和同学间有摩擦,未必有最妥善的处理方法,身边也没有可倾诉和求助的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容易被同学孤立,还有校园屡见不鲜的霸凌事件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曾看过一个真实案例,广西一位12岁的小学生,已经有六年寄宿经历,一天晚上他打电话向爸爸哭诉,自己被同学殴打,在电话中爸爸努力安慰他。挂断电话,这位爸爸还没来得及向老师了解情况,孩子就从学校五楼跳下,最后抢救无效离世。

类似的悲剧不止一起,可想而知,当时孩子内心到了多么绝望无助的地步才选择轻生。如果每天能见到父母,父母能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孩子也能第一时间求助,也许是另一种结局。

02、身体发育、心理变化的隐患

孩子上小学以后,每一个阶段身体都在发育,都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同时心理也会发生改变,青春期也随着而来。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的改变孩子都是第一次经历,老师当然没有精力兼顾到每一个孩子。

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孩子缺乏认知和应对经验,面对这些变化,内心免不了惶恐不安,感到无助,安全感缺失,青春期这个重要时刻,缺少父母的陪伴,影响性格,后果不堪设想。

03、价值观的隐患

现在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实力给孩子高品质的生活,大都是普通家庭。虚荣心也是人的本能,尤其对性格还没有完全稳定的孩子来说,难免在心里比较同学之间的穿着、物品。如果产生攀比心理,身边又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一旦当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也许为时已晚。

即使家庭经济状况有实力支撑孩子的攀比,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也影响成长甚至一生。

每一位家长送孩子到寄宿学校那一刻起,使孩子少了一份安全感,却多了一份隐患。锻炼自立能力可以晚几年,况且即使在家也可以培养自立能力。而少了父母的陪伴,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一旦形成也许是一生都无法再纠正的。

小辫子妈有话说:

工作忙,生活压力大,这些不足以构成把孩子给他人全权负责的理由。很多寄宿学校的孩子独立性很强这是事实,而内心深处父母陪伴的缺失,需要帮助时父母不在身边的那种无助,孤独,也会让他终生难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