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汗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汗液是人体汗腺的一种液体分泌物,它的存在是人体进行自我温度调节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避免体内温度过高而给身体带来伤害。人体不少部位都有汗腺分布,它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两种,大汗腺分布在人体的胸部、腋下等部位,在高温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汗液。小汗腺广泛分布在皮肤下面,当体内温度升高时,它们会同时发力,排出细密的汗滴,对人体进行降温,它是人体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称为温热性发汗。
出汗不仅是人体降温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而且是身体排出毒素的重要途径,它还可以起到通经活络,疏通血脉的作用。因此,中医有“出汗养生治病”的说法。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种人,就是天气再热,也没有看见他出什么汗。人们大汗淋漓,汗透衣背,而他却汗水全无,衣服干爽。这种人其实是先天性汗腺功能障碍,俗称“无汗症”。这种人汗腺先天性发育不良,或者汗腺少,分布范围窄,汗水分泌少。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比较耐高温,所在高温环境中,很少会出现大量流汗的情况。这种人在高温的情况下,一般尿量更大,因为要通过尿液的排泄来降温。
除了“无汗症”,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导致汗少。那就是一些病理因素所导致的,比如说体质阴寒、肾气不足等,也会出汗较少。
与此“无汗症”相反,生活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非常容易出汗。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非常容易出汗,气温稍高就会大汗淋漓,更不要说三伏天了。在同样的环境下,别人一点汗意都没有,但他却汗湿衣背。稍一运动,更是大汗淋漓。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因为出汗多就意味着排毒多,新陈代谢快,对身体更好。这种理解有一定的道理,只要及时补水,确实是对人体有益的。
但是,在出汗多的人中间,有一种人比较特别,那就是吃饭时总是大汗淋漓,这可能预示着身体出现问题了。
吃饭时容易出大汗,有可能是气虚。中医有气、血之说,气和血是相辅相成的,体内的气是血液流动的动力来源。如果气不足,就会导致吃饭大量出汗。因此,这种情况是要补气的。
吃饭时容易出汗,有可能是血糖出现异常了。不管是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会出现吃饭时出汗过多的现象。一吃饭就满头大汗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表现,此外,还会伴有食量增加却消瘦、饮水频繁而口渴等症状。
血糖偏低的话,也会在吃饭时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这是因为,低血糖会刺激神经,引起兴奋,导致汗液大量分泌。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应该及时测量自己的血糖,必要时要去就医。
吃饭时满头大汗,在中医上有一个名字:饮食汗。它是形容脾胃失调导致的问题。饮食中或者饮食后大量出汗,可能是虚脾热症所致。因胃与脾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在饭食的热气激发下,胃的运作会加快,而脾脏虚弱,难上跟上,就会发生大量出汗的症状。
脾脏虚弱的人,要加强对脾的调理。多吃一些补脾益气的食物。如马铃薯、山药等都是很好的补脾治虚的食物。薏米也是非常好的健脾祛湿的食物,同时还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因脾虚而引起的虚胖,对减肥也有一定的帮助。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