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生猪养殖仍处于比较低端的水平,生猪疫病不可避免。其中猪病混合感染和隐性猪瘟引发的低温症给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应引起关注。
1 猪低温症的概述
猪低温症是因饲养管理不当、营养失调、体内产热不足或者散热过多而引起猪体温下降的一种临床共有症状。病因很复杂,可单一疾病引起,也可多种疾病混感引起,可能非传染性因素引起,也可由传染性因素引起,总之病因辅助诊治难度很大。此病多集中发生于冬天或春天,生猪会突然发病,体温下降比较明显,一部分病猪表现明显的食欲下降,绝食,严重者站立不稳、肛门脱落等严重表现,如果不及时的诊疗,很容易造成患病生猪的死亡。根据以往的诊疗经验,生猪低温症多发生于带仔母猪或处于怀孕后期的母猪。
2 猪低温症的表现症状和发病机理
2.1 猪低温症的表现症状
根据以往的猪低温症诊治可以发现,生猪常突然发病,被毛粗乱,虚弱, 体温下降到 37℃左右及其以下 ,畏寒打颤 , 皮温不均 ,耳 、鼻 、四肢末梢发凉 , 喜卧懒动 ,嗜睡 , 有时呕吐或流涎 , 尿量减少 , 病势严重者往往卧地难起, 并不时呻吟 , 反应极为迟钝, 病程一般 3~5 天, 最后昏迷衰竭而死 。 体质、体温下降明显,严重者体温可降到 25℃以下,直接影响生猪的生理机制,并对生猪的生理情况造成不可逆影响。但也有一些病猪,在患病初期存在一定程度的体温升高,精神抑郁、反应滞缓、甚至出现呼吸急促等问题,随着其病情的逐渐深入,患病生猪逐渐出现腹泻的现状,怀孕母猪产下死胎、未怀孕的母猪发情期也会发生改变,持续 7~10d 后身体器官衰竭而死。
2.2 猪低温症的发病机理
对猪低温症的研究发现,猪低温症主要由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营养因素的缺乏,环境改变引
例如,如果外界环境温度过高,生猪就会对其体温进行物理调节,从而诱使体温降低而达到温度稳定的状态。如果外界温度发生较大的改变时,生猪还可以通过进食使其内部代谢发
生改变,达到体温相对恒定的状态。
2.3 常见猪低温症类型
常见低温症类型有两种,一种是非典型伤寒类型的感冒,这种疾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均有发生,其中,仔猪的患病几率相对较多,虽然会对生猪造成比较明显的体温改变,但通过一系列的诊疗工作能够获得较好的诊疗效果。
另一种则是非典型性的猪瘟,这类多见于刚出生的仔猪群体,多因妊娠期的母猪感染病毒,致使仔猪在出生后便携带病毒,从而出现持续的腹泻等问题,影响仔猪的健康情况。
2.4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引起猪只低温:解热药的过度使用。
理论上讲使用安乃近、 氨基比林、安痛定等解热药物, 并不能使体 温降到正常体温以下。 用过解热 药后体温降到正常体温以下可能的原因是致病因素没有消除, 继续侵袭机 体 , 引起机体衰竭, 导致体温下降。
3 治疗及预防措施
3.1 西医方法对猪病混合感染与隐性猪瘟的低温症防治,对症治疗以强心、补液、补充能量为治疗原则。
确诊猪低温症后,首先应经过相应的药敏实验,配制 50%左右的葡萄糖注射液加上 10~20mL 的 10%安钠钾注射液和40mL 左右的 VC溶液,将上述三种溶液全面混合后,隔水加热至 40℃左右,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射给病猪,直至生猪体温达到正常的温度。
3.2 中医方法对猪病混合感染与隐性猪瘟的低温症防治
在实际的生猪低温症疾病诊疗环节,中医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的诊疗效果。通常中医诊疗意在补气温补。用30±0/5mg 党参、陈皮、黄芪、白术、黑附子等配置药剂,每次添加 25000mL 的水煮沸直至不剩余液体不超过 1500mL 后待药剂降至常温后灌给病猪,2 次 /d 每个疗程 3~4d,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或者,在实际的药物配置环节,取 15g 黄芪、白术、附子以及干姜配合 10g 左右的干草和砂仁以及 20g 的当归和党参佐以大枣、熟水煮沸后凉至常温,灌注于病猪体内,经 3~5d 左右即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3 肾上腺素加红糖对猪混合感染与隐形猪瘟的低温症防治
可应用肾上腺素的模式也能够获得较好的诊疗效果。例如,应该根据不同病猪的实际体重情况应用肾上腺素,通常体重在 150kg 左右的病猪就可以在每次的治疗过程中应用0.1%的肾上腺素进行注射,同时给生猪灌服适量的红糖温水,持续 3~5d 后便能获得较好的诊疗、防治效果。
3.4 灌肠对猪混合感染与隐形猪瘟的低温症防治
低温症病猪常出现粪便干结现象,可用肥皂水灌肠的方式帮助生猪排出粪便,配合适当的灌肠液口服使用,增加灌肠的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 喂给全价配合饲料热食, 喂食和饮水中可适 当 加入熬煎好的生姜辣椒汤, 以刺激机体血液循环加快, 有助体温上升。此病应早诊断并及早正确用药 ,如在治疗中见体温仍下降, 而且当低于35℃以下时, 肛门极度松弛, 已无治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