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超妈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是有力量的,一句话可以温暖人,也可以伤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其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影响孩子的性格以及人生观的形成。
家长要切记,以下这四种话,是教育最大的灾难,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1、诋毁另一半
李国庆和俞渝互撕的事情,相信不少人都知道。
李国庆抢走公章上了热门,夫妻二人再次抽刀相向。
李国庆还公开表示,希望儿子不要保持中立态度,要求儿子作为中间调解人,来帮助解决问题。
父母公然互撕、互相抹黑,对孩子已经是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再来逼迫孩子站队,可以说十分残忍。
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爸爸妈妈,血浓于水,偏向谁,好像都是错的。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另一半的诋毁以及攻击,会让孩子的心理产生扭曲和分裂感,对孩子以后的性格、感情和婚姻等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毕淑敏在《家问》中曾说:“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世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当着孩子的面攻击另一半,父母痛快一时,却会毁了孩子一生。
为人父母要知道,给孩子再好的物质生活,都没有一对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父母来得重要。
正如一句话所说:“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记住一点,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因为另一个人是孩子的爸爸或妈妈。
2、强制命令孩子
当孩子不听话时,很多父母会说出许多强硬的话:
“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按照我说的去做,没有为什么!”
“不准失败,不准生气,不准闹脾气,听明白了没??”
“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
……
这些命令式的话,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可以听到。
为什么为人父母试图命令孩子?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做家长的都喜欢用自己的经验教导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天真可爱,大人说话不自觉就会调整语气,但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越来越不听话,父母的耐心就越来越少,脾气越来越大,终于指导变成了指责,传授变成了命令。
不可否认,“命令式”教育,有时效果立竿见影,但对孩子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仅会让孩子变得自卑、不自信,还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最终使得亲子关系降到冰点。
一味地命令,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为人父母,应该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尊重孩子,遇见事情与孩子多商量,而不是强制命令。
3、拿孩子作比较
青少年节目《少年说》中有一期,一个女生吐槽她的妈妈每次都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跟她作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是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甚至是全校第一。
女生哭着喊道,为什么妈妈总是看不到她的闪光点,每次考试成绩出来都是问最差的。
但是女生的妈妈说:“我觉得你的性格需要打击一下,要不然你会飘。”
这位妈妈说,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可以让女生找到事半功倍的办法,但是女生说她不适合激将法,觉得妈妈拿她跟别人作比较,只会让她觉得自己好差劲。
但是这位妈妈从始至终,都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这位女生无奈落寞含泪离开了天台。
很多父母秉着“我是为了孩子好”,总是抬高别人家的孩子,来贬低自家孩子,希望通过比较来督促孩子变得更好更优秀。
殊不知,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甚至有些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叛逆,对父母的怨言越来越大。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我们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适当鼓励表扬孩子,不要总是拿孩子作比较。
如果实在要拿孩子作比较,可以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现在跟过去比,有进步就好。
4、哭穷式教育
知乎上有人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小男孩要买棉花糖吃,他的妈妈老大不乐意。
妈妈说:“你就知道花钱,这才刚刚开学,就给你交了100多块钱的学费,你早上吃早餐花了我10块钱,今天中午又花了15块,现在还要吃棉花糖,爸爸妈妈挣的钱都不够你花了,都快养不起你了……”
小男孩低下头,一声不吭,像是做错了什么事似的。
那个妈妈一边哭穷,一边扯着孩子,开车走了。
一看那车竟是宝马x3!开得起宝马的人家,为了一包棉花糖跟孩子哭穷。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
明明家里条件不错,却天天对着孩子哭穷。
也许父母的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勤俭节约,但过度的哭穷却是不可取的。
对于孩子来说,听到父母这样的话语后,孩子会变得自卑、敏感,心理渐渐匮乏起来。
孩子天生都是有忧患意识的,他们害怕家里穷,害怕家里没别人家好。
他们会因为父母的哭穷,变得不安和没有安全感,因此会克制自己的欲望,慢慢变得思想和行为都畏缩起来,眼界和格局变得狭小。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哭穷式教育养不出心灵富足,有眼界有格局的孩子。”
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哭穷,而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
聪明的父母从不会向孩子哭穷,而是从长远着手,培养出心灵富足、眼界高远的孩子。
为人父母,是一门需要进修一辈子的学问。
在家庭教育中,要多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好好说话,对孩子负责,也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