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多少孩子不听话,是因父母听不进话,听话有主见的孩子无需刻意教

由 时爱兰 发布于 健康

昨天跟女儿看绘本的时候,绘本上讲到某地特色冰糖葫芦,女儿张嘴就来:“妈妈,我想吃糖葫芦”。

大半夜她竟然提这么“荒唐”要求,我:现在我们都出不去,买不到冰糖葫芦啊。

女儿一脸天真的说:你可以做给我吃。

我真不知道她哪来的自信觉得我会做这玩意儿:我不会啊,而且我们也没有草莓,没有山楂什么也没有。

女儿:我们有苹果。

我黑人问号:苹果?那我也不会做啊,你会吗?

女儿煞有其事:就是把苹果洗掉,然后拿刀这样切成一块一块,用牙签串上去。

我恍然大悟:哦,这样啊,那我们看完书一起去做冰糖葫芦吧。

于是“冰糖葫芦”事件就这样顺利结束了。

从出生到现在,女儿除了小时候睡眠的问题最让我头疼之外,日常的乖巧让我真的很省心,反之大多数家长总抱怨孩子不听话,总是把家长的话当耳旁风,甚至喜欢跟家长对着干,在女儿这里我觉得都不是事。

到了如今我觉得我唯一做对的事情就是不把孩子当孩子,甚至于过分把孩子当回事。

她爸就经常戏谑我说:女儿说要上天,你估计也不会跟她说不。

确实,女儿的所有要求,我几乎很少反对,对于她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我也很少嘲笑甚至打击她,我对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哦?可以啊,那要怎么做呢?

如今我也庆幸,大概因为我的“奴性”,才让女儿如此听话。
  • 孩子总是异想天开怎么办——童言童语真的只是“童言童语”

女儿经常会提一些很“无理”的要求,比如这次大半夜要吃“冰糖葫芦”,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这种要求也实在太无理取闹了,多数就会一顿否认加打击,让孩子打消这种念头。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既然是孩子,因为年龄和经历有限,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认知界面去提要求,他们想要的冰糖葫芦,也许只是一个长得像红色的水果,或者一种很甜的食物,或者干脆就像女儿理解的那样水果串起来就是“冰糖葫芦”。

美国心理治疗师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曾说:“倾听是把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当你用心听孩子的话时,孩子就已经能感受到你的关爱和温情,内心已经得到滋养和疗愈,这时候的你只需要给出孩子期待的回应即可。

还记得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有一天晚上他在院子里玩发出“咚咚咚”的声音,母亲很奇怪的问他:儿子,你在干什么?

尼尔·阿姆斯特丹说:妈妈,我在试着跳到月球上去。

母亲笑着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着回来吃晚饭。

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孩子可能不切实际,但他们想要的也只是一个肯定的回应。

  • 孩子总是无限制的要买玩具怎么办——玩具只是“玩具”

比起孩子每天的“胡思乱想”,让更多家长头疼的大概是没完没了的买玩具。

我清楚记得一次跟朋友去超市买东西时他儿子拿着一个大型玩具不撒手,而他在歇斯底里的教训孩子:“这个太贵了,买那个便宜一点的!”

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最终怏怏不乐的买了便宜一点的玩具,而朋友还非常不解,玩具都买给他了还不知足,还好意思摆脸色。

我理解家长的做法,但并不赞成这样的行为,我更同情孩子。

在女儿还没有金钱概念的时候,我从不灌输孩子买东西要看价格的观念,因为女儿根本不懂贵和便宜是什么意思,她从来都是买她喜欢的玩具。

有家长质疑,如果孩子总是买那些很贵的,我也依着她吗?

在买玩具这件事上,很多家长看到的是价格,但孩子看到的是玩具的乐趣,两个思维不在同一频道上的人说话,起冲突就很难免了,也因此要想两全其美,我们必须学会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着重点或平衡点。

之前的时候,如果女儿要买贵的玩具,我不跟她讲钱,我会用一些我选的比较便宜的玩具跟她讲解更多的玩法,绕过金钱从另一方面下手,这种胜算的几率是很高的,因为她买玩具的根本是为了玩。

如今到了孩子有了模糊的金钱概念,我就从2方面下手,一方面依旧是玩法解说,另一方从家庭预算和她的小金库下手,在她能自己选择玩具的前提下又能有基本的金钱概念。

对于玩具,至于性价比什么的,我基本不提,毕竟“千金难买我开心”。

  • 孩子总是拖延怎么办——等一下就“等一下”

孩子拖延也是很多家长烦恼的事,叫孩子做一件事,三催四请都叫不过来,磨磨蹭蹭非要把家长气炸才不情不愿的挪过来。

直到我之前因为追一部电视剧竟然连美容觉都不要了,追了一个通宵我才发现,家长的催催催行为简直令人发指。

根据蒙台梭利的说法,能让孩子专注做一件事的原因,是他内心有一股原始的冲动,就像是一种模糊不清的精神饥渴。

很多家长都喜欢在孩子正玩的兴头上去催孩子,就算是一个成年人,也未必有这么强大的自控力能立刻从如此精彩的剧情中将自己拔出来,更何况孩子这种反应力特别“慢”的。

更多时候,他们并不是故意违抗家长的命令,而是相对于违抗家长和先填满自己的精神饥渴,后者占了上风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听到”家长的话并愿意去“行动”呢?

我的办法就是不要强逼,给孩子充足的缓冲时间。

1、以一件事情的完结作为缓冲期

也就是一集动画片结束、一本绘本的结束、一个模型搭完等。

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心理学上就有一个著名的蔡戈尼效应,说的是人们对于得不到的东西总是记忆深刻且久远,但是对于已经完成的东西并不关心,总是转头就忘,通俗点说也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对于孩子同样如此,正看到精彩处,家长就算叫走了孩子的身,也叫不走孩子的心,那还不如让他把心中的事情彻底了结,再让他离开,这种情况下,孩子才会更加心甘情愿,也会更加配合,而且之后的效率也会更高。

2、巧用计时器

在女儿2岁的时候我就买了计时器,当发现女儿磨蹭时,我就用定时器给她进行计时,如果超过时间没有做完就会有惩罚,有时候还相当严厉。

到如今计时器对她的威慑力依旧还在,但对于时间的设定,大多数都不是我强制的,而是共同商讨决定的,这也给了女儿更愿意去遵守的主动性。

通过以上的做法,女儿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而我经过总结后发现,想要孩子听话,无非就是给孩子他需要的。

那么一个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他需要什么?
  • 被理解

自从有了女儿之后,我才发现孩子的想法真的太天马行空了,女儿不仅在禁足期间要冰糖葫芦,

  • 她还曾提出想要飞机——我折了一架纸飞机,

  • 她说自己是头猪——我说我是猪妈妈,

  • 她说她喜欢跳泥坑——我说要先穿上靴子,

  • 她说动画片还没看完——我说看完这一集记得过来吃饭,否则时间久了就只能吃晚餐了。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当中。

我发现女儿之所如此乖巧,前提是我足够包容和理解她,就算她顶嘴,我也从不认为她是故意气我,只是因为想急于表达而略显语气不善,我很“奴性”,很听话,不管是多“无理取闹”的要求,我都会认真倾听,并跟她共同商讨解决。

其实“听话”从来都不是听到和去做两件事,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孩子感觉被理解、被重视、被关爱,至于能不能做到,已经不是最重要的。

  • 被尊重

自从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每个孩子都是很“自我”的,他们不管自己的能力如何,坚持认为自己是最厉害最无所不能的那个,也因此很少孩子愿意无条件去听别人的话,哪怕父母的话。

要想孩子听话,首先我就已经清楚认识到,不可能也不会让孩子无条件去听话,因为他是人不是傀儡,只要是个正常健康的人,他就不可能也不应该无条件听从我的。

搞清楚这一概念后,我允许她“大逆不道”跟我讨价还价,允许她自己做主安排自己的作息,允许她看自己想要的电视节目,允许她玩自己想玩的游戏。

在这里也想赞许一下现在的APP越来越人性化,大多都有儿童模式、防沉迷模式,让家长放手的同时也少了很多忧虑,不至于担心孩子在不合适的年龄看些不该看的内容。

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处理他想做的事,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充分被尊重,有勇气去表达自己不同的声音,这样的孩子很少会在大事上与家长硬碰硬,因为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除非这件事本身很极端,那么多思考一下也是必然。

  • 成就感

心理学家斯金纳说:行动是受其结果影响的。前提条件可以产生一次性行为,但重复行为只能靠良好结果的引导,而成就感才是坚持的动力。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成就感从何而来呢?对于自我认知不足的孩子,成就感唯一的来源就是家长的肯定。

  • 当女儿跟我讨价还价再看十分钟时,我说:可以;

  • 当女儿说话算话看完就过来吃饭时,我说:你说到就做到了,自控力真不错;

  • 当女儿解决了冰糖葫芦的做法后,我说:原来是这样做的,让我大开眼界;

如果想让孩子能自愿去听我的话,那么听话的前提一定是我能给孩子足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他觉得听话一定有所值。

我始终相信,亲子之间尽管年龄有差,辈分不同,但在人权方面都应该是平等的,再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措施,亲子间平等的交流、对话和沟通都是让所有事情顺利进行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