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力障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医生:可以用这几个训练方法
记者 韩虹丽 通讯员 伟桐 田凡
小康很晚才会说话,但家里老人认为“贵人语迟”,就没有在意。
在小康3岁多时,他只会说几个简单的字词,常随地大小便,吃饭也需要家人喂,不然就吃得一片狼藉。4岁多时,小康会说简短的句子了,但进了幼儿园就到处乱跑,不遵守规则,老师根本无法管理。幼儿园表示难以接收小康入园,建议家长带孩子来医院看看。
小康今年5岁了,别的孩子早就能识数、识字、背古诗了,他却仍然整天就知道乱跑乱闹,啥都不学。医生详细询问过小康父母后,对小康进行了相关检查,发现小康的智力水平远低于同龄孩子,适应能力也很差,最终,小康被诊断为:智力障碍,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什么?智力障碍?孩子只是调皮点,不可能吧?听了医生的结论,小康爸爸不乐意了。
“智力障碍是发生于发育阶段,即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 岁)之前,以智力发育迟缓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未能达到相应年龄水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是导致智力障碍的重要的原因。”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保所主任李玲说道。
如何早期识别孩子是不是智力障碍呢?小康妈妈疑惑地问道。李玲说,家长们可以采用“预警征”进行监测,可以对照下表,如果孩子在相应的年龄有任何一条不达标,就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有任何与同龄儿不匹配的表现,也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评估。
那怀疑孩子智力落后该怎么办?
如果怀疑孩子智力发育落后,家长应该尽早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查明原因,早期干预。干预以教育和康复训练为主。
目的是提高患儿的认知、运动、语言和社会适应等能力。早期干预建议与儿童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针对孩子发育迟缓的方面进行训练。父母需要识别儿童正常认知行为发育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现在的能力和潜力,与医务工作者、特教老师共同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法和策略。
利用适当的干预方法让患儿主动与丰富的家庭环境互动,开发患儿自身的潜能。教育对3岁后的儿童尤为重要,需采用特殊的方法,帮助其智力提高,培养和学习适应生活的能力,训练技能。学前教育一般在幼儿园和患儿家庭中进行,教育的重点放在运动、感觉技能以及吃、穿、大小便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等方面。
李玲讲道,至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是很多的,比如:感知能力训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让儿童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粗大动作训练: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让儿童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
精细动作训练: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让儿童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让儿童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认知能力训练:让儿童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让儿童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让儿童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