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1岁前,大人这些行为是“禁区”,没事少做,有几种颠覆传统
小宝宝出生后,新手爸妈不熟练,老人又可能存在带娃误区,不符合“科学育儿”的理念,尤其是一岁前,大人在护理宝宝时很容易掉进这些“禁区”里,一不小心还会影响宝宝健康,因此没事要少做。
一、用力搓洗头痂,伤到囟门。
宝宝出生后,头上会有头垢,看起来脏脏的,让人忍不住想给宝宝处理掉,但是在处理时,要注意不要用力搓洗头痂,防止伤害到囟门,因为宝宝一岁前,囟门尤其是前囟门还没有闭合,轻轻摸上去软软的,如果囟门上有头痂,处理不当就会伤害囟门,影响宝宝健康发育。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宝宝头皮上擦一点橄榄油,稍微过上一段时间,等头垢软化后,再用婴儿洗发水把头垢冲洗掉,洗干净头皮。总之不要强行抠掉,防止头皮破损引发细菌感染。
二、过早使用枕头。
每次看到朋友发的照片里,小宝宝枕着个大枕头,我都忍不住提醒他们:3个月以内的宝宝不需要枕头,因为他的颈椎要到3个月以后才有生理性弯曲,所以百天内的宝宝平躺着睡觉就可以了,三个月以后,宝宝头可以竖立,颈椎前凸形成颈曲,此时可以给宝宝使用枕头,刚开始可以把毛巾折叠四层后当作宝宝枕头。
再等到宝宝学会坐时,胸椎向后凸起形成胸曲,此时选用的枕头高度保持两三厘米即可。当孩子一岁后学会走路时,腰椎向前突起形成腰曲,此时宝宝枕头高度保持三四厘米即可。另外,宝宝枕头的宽度基本与宝宝双肩宽度同宽。
三、摇晃宝宝哄睡。
婴幼儿哭闹时,有的大人喜欢大力摇晃婴儿,这个动作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也就是“摇晃婴儿综合征”,常见于6个月以内宝宝身上,而且月龄越小越容易受到摇晃震荡的损伤。
除了剧烈地摇晃婴儿,还有的家长喜欢宝宝高高抛起来又接住,或是保着宝宝快速旋转,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宝宝脑组织在颅骨内剧烈震荡,引起脑震荡、脑组织水肿、脑组织毛细血管撕裂出血等等,对宝宝的伤害极大。
对于哭闹宝宝,正确的安抚方式是在排除宝宝饿了、困了、尿了、拉了等问题后,如果宝宝哭闹不止,我们可以把他抱在怀里,轻拍他的后背,让宝宝得到安全感,慢慢平静下来,即使要抱着走动、摇晃,也要注意千万不要前后摇摆着来回晃!
四、给宝宝把屎把尿。
尿不湿的使用大大解放了年轻父母的双手,可是老人却不见得能够接受纸尿裤,我儿子小的时候,婆婆就表示不愿意用纸尿裤,只要她带宝宝,就坚决不给用,说害怕影响孩子长成“青蛙腿”。
后来婆婆开始给娃把屎把尿,我发现后,就赶紧跟她讲明,三个月内的小宝宝骨骼很柔软,把屎把尿可能会对他的骨骼、脊椎造成一定的伤害,婆婆总是不以为意,就像老一辈的传统思想观念一样,他们觉得以前就是这么带孩子的,怎么现在就成了错误行为了呢?
五、小宝宝抱多躺少。
当初有了孩子坐月子时,由于身上伤口很疼,所以月子里宝宝一哭闹,都是婆婆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了哄,抱的时间次数多了,导致月子里的宝宝都不喜欢躺,其实这种做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小宝宝骨骼脆弱又处在发育期,抱多躺少会对骨骼发育不利,所以宝宝应少抱为宜,以多躺着为主。
六、没学会爬就让宝宝学走路。
有些父母认为宝宝越早学会走路,智力发育越好,所以宝宝刚学会站立,爬还爬不好,大人就拉着他的手让他赶紧迈步学着走,甚至还为宝宝这种“超前发育”而沾沾自喜。
可是,宝宝1岁以前骨骼尚未发育完善,骨骼中钙的沉积物少,如果让宝宝过早开始学走路,会给其腿部带来压力和负担,容易导致宝宝变成O形或X形腿,长大后腿型难看还影响气质。另外,宝宝过早学走路,也很容易给脊柱带来负担,造成脊柱变形的危害。
因此,宝宝发育就让应该他遵循发育规律,例如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先学爬行、再站立、最后学行走等,或者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趴、翻、爬、坐、站、走、跑、跳”。
总之,小宝宝的护理可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他有啥问题又不会说,只能全靠大人照顾,稍有不慎,甚至会给宝宝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这些不该做的事要少做,而且有几种行为可能颠覆传统认知,但是为了宝宝健康与安全,不该做的要及时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