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拿“中国式礼貌”养孩子,赔的是孩子的将来,家长为何还乐此不疲

由 公羊淑军 发布于 健康

国人向来强调礼仪问题,尤其是孩子的礼貌问题,不论是在家中,还是带着孩子外出,家长们总是把孩子的礼貌问题摆在第一位。

但是最近这两年来,国内一部分家长似乎把礼貌的定义给理解错了,以至于孩子被束缚在枷锁中,严重影响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案例

邻居有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叫阿龙,平时本来就不太友善,但是也算是和邻里们偶尔会打声招呼。

老家那一带孩子们也多,到了傍晚家长们大多都会带着孩子出来散步,那段时间我也在老家,也跟着参与了这种“慢生活”。

那天,阿龙也出来散步了,一位邻居带着孩子正在一旁玩着,他原本想和孩子开玩笑,但是方法不太用,臭着脸说要打孩子的妈妈。

孩子听了以后满脸的委屈和害怕,后来妈妈对孩子说道,“别怕,叔叔开玩笑的,快和叔叔问好。”

孩子不愿意,一脸的抗拒,孩子妈妈便埋汰道,“真是没有礼貌,人家叔叔只是和你开玩笑,胆子这么小,没本事!”这时阿龙又瞪起了眼,甚至还特别大声地吼了声,孩子吓得大哭,两位大人寒暄以后,妈妈就没太在意地带着孩子走了。

后来的几天,阿龙也都有来散步,那个孩子和她妈妈也会来,不过每次孩子一看到有阿龙在场,都哭着喊着要回家,妈妈还是那句话,“没有礼貌,那是叔叔,不要怕”。

后来我也尝试着接近那名孩子,可是孩子现在看到哪个陌生人都会感到害怕,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更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可孩子的妈妈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听说过一种说法,网络上流行着现在孩子们的一句话,“是你的朋友,又不是我的朋友,我为什么要问好?”

现在不少孩子对于家长们强迫孩子向其他人问好有着强烈的反对态度,就像他们所说,是你们的朋友,又不是我的,我为什么一定要问好呢?

有人将此称为“中国式礼貌”,当然,它还包括其他情况,尤为典型的就是父母逼着孩子在对于孩子来说是陌生人的朋友面前表演才艺,这也同样很让孩子反感。

拿“中国式礼貌”养孩子,赔的是孩子的将来,家长为何还乐此不疲

我们都知道,其实现在“中国式礼貌”已经不再适用于孩子身上了,当代的孩子最反感的也是这一行为。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它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家长的一部分朋友“凶神恶煞”,孩子又怎么敢打招呼呢?再加上一部分朋友没个正经,拿吓唬孩子开玩笑,自以为能和孩子打成一片,殊不知,孩子们大多听不懂他们的玩笑话,只会当成是真的,这让孩子们怎么敢亲近以及表示友好呢?

同样的,“中国式礼貌”的本质问题也是在这里,孩子们对这一礼貌并不认同,甚至认为这种礼貌会冒犯到自己,干脆选择逃避。

如果家长们长期让孩子处于“中国式礼貌”的环境之中,那么孩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内向,在社交方面越来越无能,对于陌生人也会产生莫名的排斥感或是恐惧感。

除此之外,在孩子将来成家之后,也可能把这种教育态度带给孩子,那么受影响的就不止是孩子自身,还可能是下一代。

那么为什么家长们总是乐此不疲地用“中国式礼貌”来要求孩子呢?其主要原因在于家长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于是将这一种行为内化为习惯,甚至是一种固有认知,觉得孩子就该这么做。

当被孩子拒绝后,家长们觉得自己的家长权威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孩子当着朋友的面拒绝自己,家长们只会觉得自己更没有面子了,肯定会觉得挺难堪,而后回家把脾气撒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也会因此更害怕社交,以及更厌烦那所谓的“中国式礼貌”。

慢慢地,这种“负循环”也就把孩子套的越来越深,影响也就是这么变大的,然而家长们往往在后期才会发现自己当初的错误,可这时的影响已经很难消除了。

“中国式礼貌”不应该如此被误解,真正的礼貌也不是去以孩子的成长为代价换取来的,更别为了自己的面子去折腾孩子。

当然,利益教养也是必须的,也要看家长们怎么引导孩子,也应该让“中国式礼貌”回到正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