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9岁男孩抢玩具被对方家长掌掴,家长对娃的溺爱,最后都成了伤害

由 巫马言 发布于 健康

父母爱孩子不需要有条件,但要有原则。

执笔:张大猫

编辑:张大猫

定稿:欧阳比文

昨天群里聊天,大家都在讨论一则新闻,在游乐场,一个9岁小男孩抢了一个小女孩的玩具,结果被小女孩的家长抽了嘴巴。

大家纷纷表示这个女孩的家长实在过分,再怎么样也不能对孩子出手,还有的人觉得,这男孩都9岁了,还会做出抢别人东西这种事,一看就是家长教育不到位。

说到最后,这一切还是跟父母溺爱孩子脱不开关系。

现如今,在很多时候,“溺爱”已经和“熊孩子”画上了等号。这一点让我们做父母的感到非常焦虑担心,总会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溺爱孩子的怪圈。

但问题在于,我们做家长的,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溺爱孩子。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们不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献给孩子,这其中自然容易掺杂了对娃的“过度保护”之情。毕竟,溺爱的本质就是家长的“过度支持和过度保护”。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这些最常见的“溺爱类型”家长们能不能对号入座?

敏感型家长

也被称为“高反应家长”,这类家长是最多的一种类型,稍微一过头就成了溺爱孩子的家长了。

举个小例子,比如孩子在和同伴们赛跑,一不小心摔倒了,这类家长会第一时间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宝宝不哭,没事哈,摔了不疼,快揉揉···”

其实孩子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摔没摔疼,他第一时间更关心的只是其他小伙伴去哪了,但家长的“过度敏感”一下子把娃搞蒙了,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少了很多自我锻炼的机会。

之后父母一旦不在身边,孩子面对生活的复杂和多样化,就会很难成长起来。所以,我们不妨把姿态放松些,让孩子去面对一些挫折,在一次次的磨难里把能力锻炼出来。

取悦型家长

还有些家长是取悦型家长,这种也很好理解,就是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往往不会采正确的教育方式,而是选择妥协。

比如带孩子逛街,娃遇到了一个喜欢的玩具,但家里明明有了一个一样的可能只是颜色不同的玩具,家长第一时间肯定会拒绝,但孩子如果抗议,甚至哭闹起来,家长可能就会妥协。

这就是典型的“取悦型家长”,事后可能还会安慰自己,“算了吧,玩具也没多贵,孩子开心比啥都强。”

时间一久,这类家长就会被孩子摸透了脾气,他们遇事只要稍不顺意,就会用哭闹来威胁父母,家长也多半会就范,最后孩子就会被宠的“没边儿没沿儿”,被溺爱惯坏了。

交易型家长

还有一种也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被自我误解为“合理的”家长类型,就是交易型家长。

当孩子不想吃饭,你跟他说“吃完就能玩玩具”,或者孩子想要个什么玩具,你跟他说考试考到多少分才行。

之后孩子会开始习惯什么事都和家长交易,觉得自己有了“筹码”。但实际上,好好吃饭、好好学习本就是他的责任,也是为了他自己好,可最后,这“交易”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甚至在孩子看来,父母的爱都会成为一种“交换的结果”,孩子会习惯性的提要求,其实对真正的规则却没有概念,更遑论理解。

父母爱孩子没有条件,但有原则

父母对孩子的爱虽然没有条件,但不代表没有原则,而我们最该坚持的就是,“不以孩子的情绪以及想要达成目的的快慢为转移。”

面对如今“戏精”一样的宝宝,我们不妨选择更合适的方式来呵护他们的情绪,表达自己的爱意,而不是一味地放纵溺爱孩子。

1)随时学会适当放手

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独自面对这个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早些让孩子独立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意。

爸爸妈妈早些学会放手,让孩子知道“自己摔倒了没必要哭,爬起来就行了。”父母的过度保护只会让孩子成长的道路充满阻碍,试着放手,才是助娃成长的最佳办法。

2)精神情感给予支持

家长不用担心自己放手就没机会表达对孩子的爱意了,当孩子面临困难时,在情感上给予他温暖支持才是爱孩子的最直接表现。

给予孩子温柔的鼓励,告诉孩子面对困难不要怕,跟他说父母的怀抱永远为你敞开,这样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意,更会让孩子学会勇敢的面对挫折。

3)原则问题坚守底线

孩子的眼泪和撒娇几乎是“对付”母亲的不二法宝,很多家长都会在这两种法宝下败下阵来。但家长应该明白,自己的每一次坚持原则,不被娃的情绪所迷惑,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大、最温柔的爱意。

锦鲤妈咪有话说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但溺爱却不是,父母爱孩子没有条件,但却有原则,希望家长们都能坚守底线,明白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