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直心系孩子,可是终究有一天孩子还是会长着翅膀,离开父母的怀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你会发现他们不经意间长大了......”
执笔:王艳微
编辑: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小时候,孩子总会黏在身后甜甜地叫妈妈,开心的时候叫妈妈,哭闹的时候叫妈妈,兴奋的时候也叫妈妈。
可是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对我们的称呼变成了“妈”,简单又生硬,你们知道这背后有何寓意吗?
从“妈妈”到“妈”,背后说明啥?
1、孩子语言能力逐渐完善
小时候孩子都喜欢说叠字,这是由因为语言能力不完善,还不太会说话造成的。等到发音成熟后,孩子就会自动切换到单音节,将“妈妈”改为“妈”,这是孩子语言功能成熟的表现。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8个月左右开始慢慢学会咿呀学语;1岁左右进入语言起步期;2岁左右则是语言发育爆炸期,到了这一阶段,孩子掌握的词汇量变多,而且说话的欲望比较强烈;3岁左右差不多可以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及需求。
2、孩子在意别人的看法
小孩子在小的时候很喜欢和妈妈撒娇亲近,但是在孩子渐渐成长后会开始变得不太习惯粘人,在和自己同学相处时会发现议论自己妈妈时称呼为妈,如果自己称呼为妈妈会显得自己格格不入,也会担心被同学之间笑话,因此为了融入同学之间也会改变称呼。
3、孩子正值叛逆期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通常会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不愿意时时刻刻围在妈妈的身边,也不愿意妈妈时刻围绕自己,更不愿听妈妈的唠叨,他们会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也会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再像从前那样按照父母的要求走,所以就会比较烦躁地喊一声“妈”。
4、孩子与父母关系开始转变
如果父母长期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亲子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远,对于爸妈自然不会像从前那样亲密,称呼也会跟着变得比较冷漠。
另外,大部分家长习惯于命令孩子,当孩子有自主意识时,会使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从而产生反抗的心理,就很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从而导致亲子关系恶化或者对家长心存不满,称呼也会刻意从“妈妈”转变为“妈”。
当孩子的称呼从“妈妈”到“妈”,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称呼,其实让很多父母都感到心酸不已,但是先不要急着难过。孩子真的是不爱自己了吗?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称呼的改变往往只说明孩子开始慢慢长大了,他们有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不再完全依赖着母亲。
对此,站在妈妈的角度上看,心理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失落感,但每个人一出生就意味着他们以后终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父母还是可以看开一点,放手让孩子成长。
看完上面的变化,不知道各位妈妈有没有感觉心情复杂呢?
其实,当发现孩子有这种心理变化时,为人母的应该衡量清楚亲子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好一名合格的母亲,不妨把握以下这三点。
母亲如何坦然对待这种心理变化?
1、懂得放手
孩子始终会长大,不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身边,总会独立,所以要接受孩子慢慢长大的事实,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2、尊重孩子
不少妈妈认为应该凌驾于孩子之上,让他们往东就不能往西, 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对小孩的心理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让娃一直服从于家长的权威之下,也会养成他们懦弱、胆小、内向、没有主见的性格,为此, 作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做真正的朋友。
3、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着想,眼睛总是会时时刻刻盯在他们的身上,做出一些令他们反感的行为,例如偷看孩子的日记,这样只会让小孩感到压力,没有一点缝隙时间,建议妈妈们要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在生活中从细节做起,例如进房间敲门,要懂得注重孩子的隐私,允许他有自己的小秘密。
4、学会与孩子沟通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沟通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孩子开始有自主意识时,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当发现一些不好的行为时不是去打骂,而是学会沟通并解决,最后耐心地教导孩子分清是非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