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跟孩子说了多少话?高收入家庭平均每小时对孩子说487句!
兜妈爱叨叨
有温度 有深度 有态度 宝妈们都在关注
本文由兜妈爱叨叨原创,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前几天,兜妈在小区里散步时遇到了一对母女,女儿看起来3岁多的样子,牵着妈妈的手一直在聊天,因为觉得有趣,我就驻足细听了一会儿。
这个可爱的小姑娘从“荷花池里的水会流到哪里去”一直问到“天上的星星落下来会不会砸到人”,当妈妈耐心地帮她解答完毕后,母女俩又开始就“今天中午是吃平菇还是杏鲍菇”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现实生活中,除去性格和病理的原因,很多父母抱怨自家孩子不会表达,说话有障碍,可反观自己,除了工作就是玩手机,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即使耐着性子与其聊天,往往说不到十分钟就会被小家伙们“不切实际”的问题惹得兴致全无。
那么,多和孩子说话的家庭和鲜少与孩子沟通的家庭究竟有何区别呢?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作者据调查,统计出了三个阶层的家庭在“你每天跟孩子说了多少话”这个问题上,分别做出了哪些“努力”。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三岁前,一个高收入家庭每小时能够对孩子说高达487句话,是贫困家庭的2.7倍。
3岁孩子的累计词汇量,高收入家庭是贫困家庭的3.4倍;1年内孩子听到的肯定词汇,高收入家庭是贫困家庭的6倍;1年内孩子听到的禁忌的否定的词汇,贫困家庭是高收入家庭的2.2倍;4岁孩子累计听到的肯定词汇,高收入家庭是贫困家庭的6倍多。
1.神经元刺激孩子大脑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里多达860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控制着我们的听、说、读、写、看等各个功能。当孩子处在幼年时,可活动的范围很小,各方面能力也不足,家长就可以通过和他们对话的方式来刺激他们的大脑神经元发育。
很多人觉得孩子太小时听不懂大人的表达,说了也是白说,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想法。对于大脑来说,词汇量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只要我们不厌其烦地在孩子耳边“输入”,总有一天,这些知识就会很容易地从孩子嘴巴里“输出”。
在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为了研究父母的语言输出如何影响孩子的词汇量,研究者给21个月的佩西佩戴了一个词汇追踪装置,研究开始时,佩西妈妈一天说了1.3万个单词,小佩西说了2500个单词。
渐渐地,妈妈增加了和女儿的聊天内容,妈妈一天的词汇量达到了1.37万,而佩西的词汇量居然增加到了2800,相比之前,增长了13%,亲子间的对话也从738句增加到了1022句,增长了38%。
3.对孩子的学业成就有积极影响
上个世纪,美国的两位大学教授曾对一些1~2岁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他们在固定时间蹲守在这些孩子的家里,记录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内容,包括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次数,说话时的情绪和语调等。
这两位教授的观察课题一直持续到这些孩子五年级,经比对得知:除去智力经济条件外,课业成绩越好的孩子,从前在家里与父母交谈的次数越多。这也使他们得出了结论: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学业成就。
1、给孩子展示的机会
当孩子处在学话期的时候,往往一个词语他会反复地说,此时家长不要去干预,更不要觉得不耐烦,孩子一直重复一个词是因为语言功能正在发展,孩子在锻炼的过程中也很开心。
所以当孩子想要去表达的时候,父母就要给他们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去说话,耐心当好一个“听众”就可以。
许多爸爸妈妈抱怨自家孩子是个“小话痨”,并且当着亲戚朋友的面也毫不避讳,偶尔几句玩笑没有问题,但随着孩子长大,父母依旧这样给孩子“贴标签”,就很可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影响孩子正常的语言发育。
3、鼓励孩子回应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议:当问宝宝问题时,最好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宝宝思考,不要很快就把答案揭晓。
在我们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有效地将消息传递到孩子耳朵里,这个有效传递就是指孩子要对父母的问题进行反馈,比如和孩子逛公园时,看到池塘里有小蝌蚪,父母就可以问孩子小蝌蚪的妈妈是谁?
你每天和孩子说话多吗?你觉得多和孩子说话有很明显的好处吗?欢迎将你的观点分享给兜妈哦!
我是兜妈,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记录和分享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儿经验与趣谈,关注我,随时获取科学靠谱的育儿干货!欢迎留言或评论区告诉我你的想法!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