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才是歪理,“魔鬼实验”告诉你,后果不堪设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的夙愿,所以一直以来,在如何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相信父母们都不遗余力地去学习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逻辑。这一种,不乏有很大一部分人会信奉“挫折教育”。
自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很多人相信,要想一个人成才,多吃苦头就是捷径。用郭德纲相声里的话说,叫“吃亏要趁早”。的确,这其中确实蕴藏着人生的智慧,但是很多时候,把握好度却未必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挫折教育”的这条路上,如何把握好尺度才是成败之关键。在此,我要奉劝各位家长朋友们,如果您对于“挫折教育”这个手法不能做到游刃有余,那么请您千万不要轻易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为这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笔者在这里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已经有心理学家在上世纪30年代的实验中证实了,不恰当的挫折和打击很可能会对一个人的终身产生消极的影响。而这个实验就是心理学界著名的“魔鬼实验”。
之所以称其为“魔鬼实验”,是因为这个实验的最终结果真的另一些参与实验的人产生了终身的心理阴影,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实验备受争议的原因。
不过,实验本身却给我们揭露了一个血淋淋的残酷现实,那就是重复打击真的会像恶魔一样吞噬掉孩子的自信和正念,让其长时间生活在自我否定的阴影中。
实验是在1939年,由美国爱德华大学的心理学家Wendell Johnson主持的。实验的目的就是要验证,如果对那些说话不结巴的孩子不断地批评其说法“结巴”,并施以心理压力,最终他们会否变成一个真正的“结巴”。
当时,他们招募了22个孤儿参与到实验中来,其中有10个口吃的孩子和12个正常孩子。
10个口吃的孩子被随机分成了两组,一组一直给予正面的鼓励和评价,而另一组则不停地被提醒有口吃的毛病。
而另外12个正常的孩子也被分成了两组,一组给予吹毛求疵般的批评,并暗示他们存在潜在“结巴”的风险。另一组则作为对照组,被正常对待。
实验大概进行了半年的时候,那些本没有口吃却被告知有口吃并遭到不断打击的六个孩子中,有五个出现了口吃的征兆。不仅如此,这六个孩子都变得更加害羞,而且不愿意说话了,就连学习成绩也开始下滑。甚至有些孩子的性格也开始变得孤僻。
庆幸的是,这些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并没有口吃,但是却在语言表达上很没有自信,并且在情绪上也总是处于郁郁寡欢的状态。
虽然爱德华大学公开道歉,而且研究组的成员也在尽力补救,但是这对几个孩子所造成的伤害和一生的困扰却无济于事。
“魔鬼实验”是痛心的,但是现实中又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无意识或者无知下正在遭受着“魔鬼教育”呢?这个问题,很值得反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