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语迟”真的有科学依据吗?孩子说话晚到底是不是智商高?
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美,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力量。
——歌德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全世界有5651种语言,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是全球母语人口最多的语言。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加上汉语发音的独特性,很多外国人对学习汉语的第一印象便是难。
对于汉语是非母语的人来说,汉语也许很难。但对于母语是中文的我们来说,说话好像并不是一件难事吧?你要是这么想可就大错特错了,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出现。
按理说,有些孩子说话晚实属正常,并不是个个孩子都能保证在一岁时就开口说话。个体差异导致发育程度不一,就像有的孩子对数字敏感,而一些孩子对文字更有天赋一样。语言不是天生就会的技能,学习速度自然有快有慢。
在传统观念中,说话晚表明孩子有贵人之相,长大后必定大富大贵、光耀门楣。其实,这种说法在稍微了解过语言和婴幼儿发育的人看来纯属无稽之谈。如果说话早晚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成就,那么吃饭吃得多就说明孩子长大后是万里挑一的饭桶咯?
儿童的语言发展程度和其自身条件有关,比如说先天智力水平,对语言的敏感度以及家庭教育的质量等。幼儿的语言水平受着多方因素的制约,这是在科学和医学界普遍得到承认的,但说话早晚与智力水平高低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这也就是说,开口说话时间早确实表明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要高一些,但这并不代表着孩子就比同龄人优秀,更不如说我们看不到的未来了。所以说,宝贝说话早虽说应该欣喜,但也不应过于兴奋,对孩子的未来过于乐观。
孩子10月龄就能说话不必兴奋,15月龄才开口也不必紧张。在已经该说话的年龄孩子却不会发音、表达时,比如说18月龄之后的孩子,才应该开始考虑是不是存在生理疾病或发育性的语言障碍。
通常来说,聪明的孩子在7个月左右的时候就能模仿声音了,最早10月龄时会叫爸爸妈妈,1岁半时就能听懂单一指令并用肢体、表情或语言做出相对的反应。与此同时,认知能力的发展以比语言发育更快的速度进行着。
看过《动物世界》的都知道,很多在草原上生活的食草动物在生下来的一两个小时内就要学会走路和奔跑,否则虚弱的它们极易被捕食者当作腹中餐,这是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但人类并不是这样。
由于人类祖先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所以我们在进化过程中便将妊娠期大幅缩短至10个月左右,作为早产儿的人类幼崽需要在出生后才能学习各种生存技能。也就是说,一般动物的各种发育过程在出生前就结束了,但人类却还要花费至少三年的时间学习。
这三年就是婴幼儿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宝宝到了3岁的时候,基本可以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想法。在此之前,婴幼儿需要学习走路、说话、进食、文字、数字、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力,可谓任重道远。
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初步掌握这么多门课程,大脑的作用功不可没。虽然我们对复杂大脑的认知仍旧九牛一毛,但可以肯定的是身体的各部位活动和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全部来自于大脑,语言也不例外。
说到底,语言的本质是工具,学好语言不仅能让我们的社交能力提升,还会帮助孩子在学习其他课程时更加顺利。且不说语文、英语、历史等纯文科科目,数学、生物、化学等理科课程同样也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般来说,语言发育迟缓孩子的认知能力多多少少有些欠缺,这是语言能力不足引起的负面效应。要想孩子尽快赶上同龄人,除了接受专业的语言矫正课程外,父母平时的家庭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孩子说话晚,我们家长朋友可以这么做:
减少手机、电脑的使用,亲自陪伴孩子,多亲子互动;
内容大于发音,不要纠结在发音习惯上,培养语言兴趣是关键;
监护人语言尽量简洁,语速放慢,突出重点;
多与同龄人接触,培养社交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