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双百,家长奖励购物30秒:这是一道无解题!
如果在专家脑袋中,打造一个鄙视链,一定是这样的:
惩罚式家长——奖励式家长——表扬式家长——鼓励式家长——联结式家长。
湖北恩施一位老爸,为了鼓励上一年级的儿子考出好成绩,采用了新颖的奖励方式:
去超市,任意抢购30秒,老爸买单!
这豪横的老爸,可把网友羡慕坏了,请问你还缺儿子不?
爹是个好爹,但冷水,还是要一如既往地泼。
至于那些急着学习、模仿的家长,建议您还是先歇一歇,看一看,冷静一下发热的头脑。
这位家长,可取的有三点:
第一,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第二,奖励方式新颖。
第三,满足了孩子一个“超市里的东西随便拿”的超级梦想。
做到这三点,不容易。很多家长想奖励,却不得其法,效果不佳。
除此之外,我再也想不出这位爸爸有啥好表扬的了。按步骤,接下来该聊聊这么做的危害了。
中国家长更喜欢惩罚,不喜欢表扬和鼓励。
你要知道,一次合适的表扬、科学的奖励,对孩子产生多大影响!
一个初中女生,物理整体很差,偶尔表现不错,补习班老师当众表扬她:
“你物理课弹簧秤这一部分学得不错,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弹簧秤学得好,物理肯定能学好!”
就为这句话,女孩发奋,物理成绩一飞冲天,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
所以,表扬的力量有多大?
关键是,这种表扬,不花钱。
花钱的表扬,就成了奖励。奖励就容易出现“分赃不均”之类后果,带来隐患。
有专家甚至直言不讳:过头的奖励,无异于行贿!
贪官为什么给你干活、替你卖命啊?因为你给他“奖励”了。
孩子为什么努力学习?因为他真的是在“为你学习”,真的是在“为你的奖励学习”。
实锤了。过头的奖励=向孩子行贿。
贪官为什么不给你干活了?因为你把他的胃口喂大了,“小剂量”奖励再也入不了他的法眼,自然就不给你干了。
孩子为什么不给你学了?你把他的胃口喂大了,“小剂量”奖励也入不了他的法眼,当然就不给你学了。
是啊,奖励这么点,凭什么给你学?
才一年级,这位爸爸,奖励“超市抢购30秒”。到二年级、三年级,取得更好的成绩,是不是40秒、50秒、60秒?
奖励层层加码,无限循环,必然成为家长“无解的难题”。
一年级的双百,不难;奖励的权衡与掌控,很难。
一旦孩子是为了奖励而学习,内在的学习动机就会减弱,这又会导致两个问题:
第一,除非奖励层层加码,否则他不愿意学习,且奖励带来的学习热情,很容易消失殆尽;
第二,一旦达不到目标,无法获得奖励,会破罐子破摔,和家长的对抗更加剧烈。
你一直给贪官送礼,突然不送了,贪官会不会“治”你?
用贪官打比方不合适,但理就是这么个理儿。
唯一的办法,是这位爸爸每年都想一个更新颖、更让孩子喜欢的奖励方式,或许才有效果。
但,一味在“奖励金额、时间”上加码,效果一定适得其反。
这种家长,我们可以称之为“奖励式家长”,他们比“惩罚式家长”强,但并不足取。
有位家长为了管好孩子,甚至给孩子的日常作息明码标价,幸亏被班主任及时发现,果断叫停。
奖励式家长,不如表扬式家长。合适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不虚头巴脑的表扬,比物质奖励持续的效果会更好。
纯粹的表扬,又不如鼓励。鼓励,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孩子自发地去学习。
你可以对孩子说:“孩子,你很努力,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是你努力的结果。”
专家有句话,叫:表扬孩子的努力,不要表扬孩子的聪明。对努力的肯定,就是对内在学习动机的挖掘。
当然,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最难的,是擅长与孩子建立联结的家长。
联结,就是沟通,就是共情。
比如,孩子在玩手机游戏,你会怎样让孩子停下来,去做作业?
一把抢过来?骂一顿?打一顿?
善于和孩子建立“联结”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在孩子跟前,慢慢蹲下,盯着看一会儿,说:
“呀,你的水平越来越高了。偶尔打打游戏倒也不错,听说能锻炼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将来一些工作,缺了这种能力还不行呢。”
“不过,现在都9点了,马上到做作业的时间了。”
“这样吧,你再打10分钟,我在旁边欣赏一下,看看你的水平如何,怎么样?”
10分钟后,你只需要对孩子说“果然很厉害,现在去做一会儿作业吧”,就OK了。
是很难,但值得去做。
和孩子建立联结,形成共情,互相尊重,默契配合,是家长的最高境界。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人生是一场修行》《乔布斯告诉中国》《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