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比想象中更好控制”科学家给的理论,太适合引导孩子情绪了

文|福林妈咪
前不久看了一个视频,里面的小男孩在哭,哭了一会儿之后跟妈妈说:“我哭完了。”
“情绪比想象中更好控制”科学家给的理论,太适合引导孩子情绪了
小男孩情绪的转变让人惊叹。
父母们知道孩子的情绪多变,但是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让孩子脱离负面情绪还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这个小男孩对自己的感情处理的十分迅速,而且是向好的一方面处理。
>几年前的一档综艺节目里面,刘烨的儿子诺一和夏天在一起做任务的时候,诺一突然跟夏天发脾气,但是诺一马上用衣服盖住了自己的脸,过了一会儿跟夏天说:“对不起”。
“情绪比想象中更好控制”科学家给的理论,太适合引导孩子情绪了
诺一马上察觉出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让自己冷静,跟对方道歉。
这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很难,不然宝妈们在凶了孩子之后说:“我控制不住自己。”
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在将来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更值得别人信赖。
在网上,一个网友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得到了近10万的点赞:
>“不管是找对象或交朋友,都尽选择情绪状态稳定的人,这真的太重要了。了解对方是不是很容易生气?会不会经常突然不说话了?是不是负能量爆棚?或者经常联系不上?情绪波动是不是很剧烈等等。根据对方情绪是否稳定为标准去看人,真的很有用。”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对自己的生活、自我感受、社交、成就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成为一个不管心理或生理更加健康的人。
父母们可能也感受过情绪不稳定带来的糟糕后果,不管是对身边的亲人或陌生人,还是对自己,都曾经经受过情绪不稳定带来的伤害。
最近大家依旧宅在家里,网上已经开始了对妈妈的疯狂吐槽:
>抗疫在家的妈妈:起床—骂孩子、骂宝爸—吃饭—骂宝爸、骂孩子—打扫卫生、骂宝爸、辅导作业、骂孩子—骂宝爸、骂孩子—吃饭—骂宝爸、骂孩子—睡觉。
“情绪比想象中更好控制”科学家给的理论,太适合引导孩子情绪了
妈妈的一天,就是在不断的骂别人度过,让周围的人都格外的小心翼翼。
那么,父母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孩子,让孩子有更稳定的情绪呢?
想让孩子有更稳定的情绪,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情绪。
一个科学家在TED演讲中提出这样一个理论:
情绪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在后天被建立起来的。
甚至可以说情绪时在当时所处的场景中,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的预测。
情绪是自己制造出来的。
“情绪比想象中更好控制”科学家给的理论,太适合引导孩子情绪了
在这篇演讲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大家可能都曾经遇到过:
>早上起床的时候,有时候会有非常悲惨的感觉,想到自己一天有看不完的工作邮件、开不完的会、没办法按时接送孩子、路上塞车、家里的宠物生病了、晚饭要怎么办……
这时候会产生绝望感:“我的人生到底是怎么了?”
而这所有糟糕的感受,有可能只是我们在早上起床的时候身体某些方面不舒服,比如说没睡够、非常饿等。
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是身体,二是经验。
负面情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身体感受做出负面的预判。
父母在引导孩子控制情绪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两个“知识点”来做工作:
一、了解孩子的身体情况
在察觉到孩子的糟糕情绪的时候,父母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是不是身体带来的。
我的妹妹在小时候常常会哭,谁也搞不懂是为什么,后来妈妈摸清楚她的“套路”:每次非常渴的时候,她就会哭闹。
“情绪比想象中更好控制”科学家给的理论,太适合引导孩子情绪了
父母在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可以跟孩子沟通,去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是否是因为身体出现了不同的感受而出现的。
这个“身体出现不同的感受”不一定是疼痛、难受的,还有可能是不适应、从来没有过的感受。
比如说,有的人做大笑这个动作的时候,会感觉到难过等负面情绪。
所以父母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问:“是不是身体哪里不舒服”。而是让孩子好好体会一下,身体是不是出现了那些让孩子内心感到陌生、不适应的感受。
比如说,上面提到的诺一,诺一是在天气非常热、太阳也很晒的情况发脾气的。
那么父母在引导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清楚的了解到:糟糕的情绪,是因为外界环境导致了身体的不适,从而导致发脾气。这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任何人的错,没必要发脾气,只需要把内心的不适发泄出来。
二、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感受做出正面的情绪预判
在TED的演讲中,还讲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情况:考前焦虑和上台演讲。
根据之前的经验(别人说的,或是自己曾经误判的),在考试之前,他们的大脑预测会有强烈心跳、掌心冒汗,强烈到让他们无法去进行考试。
但是这种身体的症状不见得就是焦虑,也有可能是身体在准备要去战斗。
当学生学会制造出这种充满能量的决心时,而不是制造出焦虑情绪的时候,往往会有更好的结果。
“情绪比想象中更好控制”科学家给的理论,太适合引导孩子情绪了
这也就是说,身体出现情况,可能会变成糟糕的情绪,也可能会成为正面的情绪,关键是看自己对自己的暗示,从而形成预判情绪的经验。
所以,当孩子遇到像上面提到的“强烈心跳、掌心冒汗”的情况时,父母要看到这种情况的两面性,从而给孩子正面的引导:你身体的表现,证明了你已经准备好了。而不是跟孩子说:“别紧张。”
不过呢,孩子出现负面的、消极的情绪,父母也不用过于担心。
一个国内专注于“心理-基因检测”的机构,对情绪稳定做出了另一个视角的解释:“情绪稳定性,是一种不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的人格倾向,他意味着一个人对生活中的消极信息是否敏感。”
从而对情绪不稳定产生了另一个解释:情绪不稳定,帮助我们敏锐的识别威胁。
就像上面提到的很多例子:口渴从而哭闹、被太阳晒的难受而发脾气……
这些都是大脑通过预测,从而形成特殊的感受给出警告。
虽然出现负面的情绪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它让我们了解到自己的处境和将要遇到的危险。
所以父母不要太过排斥孩子的负面情绪,而是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对身体或生活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上面这些是父母引导孩子控制情绪时候的方式,也是父母自己控制情绪时的方式。
“情绪比想象中更好控制”科学家给的理论,太适合引导孩子情绪了
“情绪是可以控制的,而且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好控制。”
当我们不在纵容自己、不纵容孩子发脾气,愿意绕一点远路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情绪会更加稳定。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315 字。

转载请注明: “情绪比想象中更好控制”科学家给的理论,太适合引导孩子情绪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