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父母适当的表扬,会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夸奖要“得体”

由 简振武 发布于 健康

导读:邻居家14岁的女儿居然厌学了,这个女孩已经上初中了,可以说从小就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小区里很多家长都夸赞这个娃积极乐观、特别懂礼貌。孩子说,妈妈总是夸自己是最棒的,特别优秀,她感觉到压力越来越大。
在学校和同学的关系不好,后来学也不想去上了。老师说,可能是爸爸妈妈太多的表扬和关注,让小女孩出现了心理问题。
一直夸赞不是一件好事情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品学兼优,孩子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称赞。但是父母在和宝宝沟通的过程中,给予了太多的不适合的表扬,会慢慢让孩子的心理发生变化。
并不是说,家长只要表扬孩子就可以了,要讲究方法和方式,不能一味的夸赞,这样很容易适得其反。
我家二宝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玩具,伙伴们一起玩的特别开心。放学的时候,老师给二宝发了奖励,在她的小书包上贴了一朵小红花,老师由衷的夸赞说;宝宝真的是太优秀了,懂得把好东西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大家都非常喜欢你。二宝开开心心地背着小书包奔赴我,脸上带着骄傲的笑容说,妈妈我得到奖励了。
宝宝从2-3岁到上小学的阶段,对于自我的评价主要依赖于别人。很多家长都会问孩子:你是不是很乖呀?宝宝会奶声奶气地回答:我是妈妈的乖宝宝。身边的人的评价对宝宝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父母。
家长适度的表扬,能够让孩子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如果表扬的不合适,可能会让娃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表姐家的娃今年13岁了,经常帮附近的老奶奶拎东西。表姐由衷的夸赞:“你帮助老奶奶,感觉她轻松了很多,可真棒!”孩子听到妈妈的赞美,露出来满意的笑容。
不同的年龄段,表扬和鼓励方式不同
斯坦福大学心理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经过研究表示:人类的思维分为两种,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第一种相信能力是固定的,第二种相信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固定思维特别容易放弃,而成长型思维可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1、可以使用提问的方式,问宝宝是怎样做到的?
有一次大宝在小区的广场玩耍时,他的玩具被小朋友抢走了,大宝表现的淡定,经过他耐心地说服之后小朋友主动将玩具送回来了。
后来我就大宝,你是怎样做到的呢,居然没有生气。孩子说,如果上去往回抢就会打架,给他讲道理才能要回来。听到我的问询,大宝感觉到被表扬了,同时也强化了自己做事情的方法。
2、注重表扬娃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和天赋。
父母太注重表扬的结果,容易让孩子忽视了做事情的过程。表扬天赋,也会让孩子产生放弃的心理。家长去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被看到和认可了,这样才能够激发孩子不断努力的决心。
比如,孩子每天都在坚持阅读。家长可以这样说,宝宝这一个月的时间,每一天都阅读半个小时以上。这种精神非常可贵,希望你继续努力,坚持下去。
3、尽量具体一些
家长表扬孩子的时候,不要只是简单地说宝宝很乖宝宝,真的特别优秀。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得到大人的表扬,这样才能够起到表扬最大的作用。孩子做某些事情,其实就是为了得到大人的表扬,如果家长表扬的不具体,也会让孩子感觉到失望。
比如说,孩子今天主动帮忙收拾客厅的卫生了。家长可以直接说,你今天拖地了,而且还收拾厨房了,表现很好。
4、表扬要真诚,不要太期待。
孩子的字体写的很一般,妈妈却说,宝贝的字写的太漂亮了,是最棒的。这样很可能会让宝宝变得自以为是,也或者会感觉到母亲在敷衍。
孩子的成绩一般,家长会夸奖:宝宝的分数特别不错,以后可能会考上985、211之类的大学,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期待很高,明显增加宝宝的压力,如果考不上重点大学,就说明自己不够优秀。
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对于父母的表扬产生一些质疑。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对孩子进行适度的表扬。
家长称赞娃的时候要真诚,把孩子们值得鼓励的行为描述出来。不要刻意的强化、指导,那样会让孩子感觉到有压力。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并不属于你。家长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不仅要给他们全心全意的爱,要用适度的方式来给宝宝正确的表扬和赞美,这样才会让娃拥有健康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