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娃请三思》这本书为“晒娃”敲响警钟

记者 师文静

在社交平台随便翻翻,都可以轻易看到形形色色的萌娃照片和视频。但是,在我们分享任何有关孩子的内容之前,是否曾想过这其中包含了哪些孩子的重要信息?又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在近日出版的《晒娃请三思:数字时代的儿童隐私保护》一书中,新罕布什尔大学法学学者、哈佛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莉亚·普朗科特引领我们一同审视了自己习以为常却可能欠缺思忖的晒娃行为,剖析了其可能引发的众多风险。

《晒娃请三思》这本书为“晒娃”敲响警钟

一张幼儿的照、几条记录学校生活的推文、一段家庭日常的短视频……这些司空见惯的晒娃内容,都可能会包含孩子的相貌、年龄、名字、学校、住址、家庭成员等重要信息,虽然我们有时会默认“观众”都是可靠的亲朋好友,但事实上,这些内容后续的传播途径却是未知的。一但在某一环节中被“有心人”所盯上,孩子就可能被无端卷入各类麻烦,乃至身份盗用等种种罪恶。

普朗科特在《晒娃请三思》中说:“通过数字技术,我们让外面的世界闯入我们的私密空间。我们让孩子们的个人数据随处漫游……在孩子们探索人生的初始阶段,我们亲手将噩梦引入了家门。”

《晒娃请三思》这本书为“晒娃”敲响警钟

除了一些日常的晒娃之举,普朗科特在《晒娃请三思》中也提醒我们关注为了获取经济收益而实施的“商业晒娃”行为。成年人为了迎合观众们的兴趣或需求,以吸引更多的点赞、评论或是“打赏”,可能会要求孩子展现出不那么真实的一面,比如故作搞笑,或扮成熟的“人设”等。而有时候,家长等成年人或许出于一时的“吐槽”或是“逗乐”心态,会轻易晒出孩子的一些“黑历史”,这会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以及他们对于家长或其他成年人的信任感?

针对以上问题,作为法学学者、具备丰富青少年案件辩护经验的律师和一位母亲,普朗科特并非简单地将数字技术“妖魔化”以“恐吓”读者终止此类做法,而是结合众多现实中的例子,呼吁成年人审视自身的行为,思考我们的日常实践如何影响了孩子的隐私和利益。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774 字。

转载请注明: 《晒娃请三思》这本书为“晒娃”敲响警钟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