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被欺负怎么办?能打回去吗?这3个方法让父母轻松应对
晚饭后小区溜娃,碰到比我儿子嘟嘟只大一个月的丁丁妈妈,嘟嘟也很开心地迎上去和丁丁玩。丁丁妈妈却一脸苦恼地开始吐槽:
“丁丁今天的脸被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了,回来了才发现,问丁丁怎么回事,说是有个小朋友总抢他的玩具,不止一次两次了。”
“那你有没有打电话问老师怎么回事?”我赶紧问道。
“问了,老师说就是小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当时让打人的小朋友给丁丁道歉了。虽然这样,但我还是好担心他是不是总是被欺负。”
孩子们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产生摩擦、发生小争执在所难免。因此,家长们常常会陷入这样的焦虑与担心:“我家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欺负怎么办?”
当然,遇到这种情况,仍然有一部分家长会这样教育孩子:“你傻呀?他打你,你不会打回去吗?”,主张打回去的家长原本内心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知道保护自己,而不是胆小懦弱。
可是如果方法不得当,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只会起到消极的教育效果,副作用很大。
01
“打回去”会如何?
如果“打回去”成功了
孩子尝到了“打人”的甜头,认为暴力能够解决很多问题,长此以往,也会变成主动攻击人的孩子;更严重的,会变成“挨不得”小朋友——但凡有人碍着他一点,不顺他心了,就必定“反击”回来,一点委屈不受。
我爸爸工作的幼儿园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个小孩被同学推了一把,应该是后来家长教他打回去,现在只要别的小朋友碍着他了,比如排队不小心碰到了、公共玩具被别人拿了......他都会很激动地推开其他小朋友或者打人、抢东西。
后来确实再也没人欺负他了,可是他因此成了班上最不受欢迎的小朋友,没人愿意和他玩。
如果反击失败了
会让孩子陷入第二轮更严重的攻击,而变得更加恐惧和懦弱。相比第一种“打回去”成功的情况,其实,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些反击失败的可怜孩子,有可能在一下次被打时选择沉默,因为对方会报复性加重欺负行为,被打的孩子也会越来越恐惧。”
这不仅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孩子时刻都觉得自己非常弱小。孩子还会非常困惑:为什么爸爸妈妈教我“打回去”没有用?为什么我“打回去”了,不仅不能保护自己,反而会被欺负得更惨?
在这种人际关系的恐惧下,他会恐惧交朋友,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得探索会提前结束,这种恐惧有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那我们不禁要问了,不“打回去”难道就这样任由孩子受欺负吗?
当然不能。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在交往中产生的矛盾,避免被欺负呢?
02
出现争执,孩子的感受排第一
当孩子放学回来,告诉父母说在学校受了欺负时,肯定会觉得又生气又心疼,但一定要把这些情绪暂时收住,先问清楚情况再来想对策处理。
如果孩子还小,只有3-4岁,没有办法把事情的经过完整地讲述出来,我们可以先询问老师或者其他目击者,简单了解事情的经过,然后再用提问的方式和孩子共情,加深对事情的了解。
我们可以这样问:
“宝贝,你的脸有点疼是吗?因为被别的小朋友用手不小心抓伤了,所以会疼是吗?”
“他是因为什么用手去抓你呢?宝贝还记得吗?可不可以跟妈妈说一说?”
“哦~原来是因为他抢你的玩具,你不肯给,所以他就用手抓你的脸,那你肯定也很生气吧?
在询问过程中,我们要耐心倾听孩子,接纳孩子的真实感受,千万不要一边听,一边生气责怪他:
“你怎么这么没用,连个玩具都抢不过,你不知道推开他吗?不知道喊老师吗?”
这样责怪孩子的时候,你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给了伤害孩子的第二次机会。一个被欺负之后还被反过来被父母骂的孩子,怎么敢于对欺负者说“不”,勇敢起来呢?
所以,任何时候,父母都要记住:孩子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当父母用循循善诱的温柔方式,鼓励孩子把事情经过讲出来,孩子的情绪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释放,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了情感互动,孩子能够感觉“被重视”,得到了父母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孩子内心的自我形象就会变得强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给孩子出主意,教育他今后再次碰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就会更易被接受。
03
教孩子大声说“不”,气势压倒对方
记得有一次带3岁的儿子在小区玩泡泡机,伴随着悦耳还带着彩灯的音乐,无数小泡泡被吹出来飘向天空,一群小孩子瞬间都围了过来,争相追逐泡泡。
有一个跟她差不多大的小女孩看得不过瘾,直接动手去抢泡泡机,泡泡机有绳子,这样一拉拽,差点没把儿子拉摔跤,没等我“出手”,只听见儿子大喝一声说:
“这是我的,你不要抢,走开!”
就这样充满气势的“吼声”,好像一下子震慑住了小女孩,小女孩吓得松手跑开。旁边也有很多跃跃欲试、想要伸手拿泡泡机的小朋友,此时也散开,追逐泡泡去了。
我心里不禁为儿子这种“动口不动手”的行为默默点了个赞。
教孩子勇敢大声说“不”,不仅让对方知道你不喜欢他的行为,也不怕他,起到震慑对方的作用,还能在万一对方没有停止“欺负”的行为,可能有更大争执和意外发生时,引起老师或者父母的注意,赶来帮忙。
可谓一举两得。
04
用食物/玩具示好,化“敌”为友
上幼儿园的这个年龄段孩子,都是非常简单、纯真的,食物和玩具对于人类幼崽绝对有很大的吸引力。
家长可以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多带点零食或玩具,在征求孩子的同意下,让孩子分享给班上的小伙伴。
一方面,在“吃人嘴短”的心理下,欺负者会为了“想再吃到零食或玩具”而停止欺负,另一方面,也为孩子赢得一份好人缘,促使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关系融洽。
万一再次发生争执打闹事件,兴许还能出现盟友,和孩子一起“对抗”,免受欺负,或帮他叫老师。
这并不是教孩子去讨好,而是教会孩子懂得分享,想办法收获友谊。
05
写在最后
很多时候,孩子被欺负这件事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消极,我们之所以如此担心,归根结底是怕自己不在孩子身边,看不见、摸不着时,他没办法保护自己,遭受委屈。
当孩子受到别的小朋友的威胁和欺负时,也许刚开始,他们会感觉害怕和不知所措,但如果他的感受得到了父母的重视,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背后是有人撑腰的,就能表达自主意愿、勇敢说“不”。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自己解决也好,向父母、老师求助也罢,他们一般都会知道如何去面对,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家长不要过多地参与到孩子的人际交往中,打乱孩子对人际关系的自然探索。
在自己面对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会变得更加勇敢,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更锻炼了为人处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