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整天都很乖,唯独妈妈回来就各种闹腾!”
昨天在小区里和一群宝妈、奶奶们聊天,一位奶奶跟我说:“孩子一整天都很乖,唯独妈妈回来就各种闹腾!”
言语中,能感觉到老人对妈妈的一丝埋怨,可能是觉得妈妈太惯着孩子了,或许是觉得妈妈教育方式不对。
以前女儿小的时候,我白天上班,都是婆婆在带,晚上下班回来女儿就会粘着我,甚至连我上厕所,都非得让我抱着。然后婆婆就会在旁边说,白天好好的,我上厕所的时候就能自己在外面玩,怎么妈妈一回来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说多了女儿就会觉得委屈,然后开始哭闹。
为什么妈妈一回来,孩子就变得特别粘人?
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就比如说上幼儿园后,孩子在学校会很独立,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回到家立马就变了,吃饭让妈妈喂,衣服让妈妈穿,而且各种粘人,各种闹腾。
难道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吗?
我们都知道,安全感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但安全感这种东西又看不到、摸不着,经常让我们感到迷茫。每当孩子出现了一些“异常行为”,尤其是粘人、闹腾,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是否孩子缺乏安全感?
心理学家曾经通过“陌生清境”指出,年幼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或者回来时都会哭闹,这种行为不能直接定义成缺乏安全感。
孩子和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结,是与生俱来的!
这就导致,即使孩子已经习惯了妈妈上班的节奏,但在他们心里,依然会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因为孩子小,不懂得如何表达思念,所以就会出现在外面看来“粘人、闹腾”的表现。
比如,有的孩子很早就不吃夜奶了,自从妈妈开始上班后,突然又有了夜奶需求;平时都是奶奶接放学,这次突然妈妈去接,孩子开始蛮不讲理,非要买东西,不买就大哭大闹等等。
说真的,千万别把这些行为定义成“不乖”,而是他们很想念妈妈。有时候他们会通过这种闹腾的方式,来试探妈妈是否也如此想念自己。
很多时候,当孩子“妨碍”到我们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让他停止闹腾。于是,孩子认为自己的情绪没有得到父母认同,就会更进一步来强化自己的情绪,以此试探妈妈到底有多爱他、多想念他。
这就跟我们谈恋爱的时候一样,有时发脾气并不是因为这件事让你有多么生气,而是你希望通过自己生气的行为,来试探对方到底有多爱你。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反馈来自孩子的这份情绪,告诉孩子“宝贝,妈妈好想你,让妈妈抱一抱、亲一亲。”用语言、行动来表现出对孩子的想念。
当孩子闹腾时,妈妈应该感觉到庆幸,因为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足够被爱、被信任时,他们才愿意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
如果孩子在谁面前表现的“很乖”,说明他在“讨好”对方,这种讨好也是为了取悦他人来赢得关爱。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这样的性格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受委屈,会不被人重视。
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教”,是唤醒孩子内心想要变更好的驱动力。
美国曾经有个跨度20年的数据调查,他们希望从成功孩子的家庭找到一些相似之处,其中有一条就是:父母,尤其是母亲,焦虑水平越低,情绪越稳定,对孩子的影响越正面。
只要父母三观正,基本上养不出太过分的熊孩子,至于孩子小时候闹腾一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甚至是值得自己内心庆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