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父母工作室的淘淘妈妈跟我讲了,关于她家3岁儿子的一件事情,淘淘偶尔会出现自己打自己的情况。淘妈很担心:“孩子才3岁,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会不会是得了什么病?”
当我仔细询问后,才发现淘淘一般出现自虐行为时都在生气。比如,每次淘淘做错事情,爸爸妈妈就会批评他,淘淘会打自己的脑袋或者咬胳膊。他这样的“自虐”行为,让爸爸妈妈既恐慌又困惑。
孩子打自己,是自虐吗?
2018年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自伤在中国学生男性中发生率为20.6%,女性中发生率为21.9%。
面对如此比例的青少年自虐行为,3岁的孩子咬自己,让爸妈担心是不是孩子有了“自虐倾向?”心理学家对“自虐倾向”的定义:是因为自我认知和现实情况存在偏差,无力纠正产生挫败感,所导致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伤害自己的行为。由于孩子的年龄比较小,我们并不需要过于恐慌,先要分清楚孩子“自虐”行为的背后原因。
第一种情况下,孩子打自己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他们面临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通常会用哭闹来发泄,这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在日常的教养中,如果父母经常大声呵斥孩子,不让他哭泣。宝宝就会尝试另外一种方式来发泄焦虑、不安、紧张等情绪造成的压力。这种压力的转移是无意识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严重的最终真的会发展成为“自虐性格倾向。”
第二种情况,孩子打自己的行为是故意为之。比如,表妹幼儿园班上就有一个小姑娘,每次妈妈送她入园,转身要离开时,她就拼命地撕扯自己的头发,哇哇大哭。这样,妈妈就只能再折返回来安慰她,每天都要反复几次才能最终分开。这时候,孩子“打自己”的行为,就是一种获取家长关注的策略。
不当教养导致“自虐行为”
在上文中分析的两种情况中,第一种无意识打自己的行为更需要父母予以关注和引导。同时要审视平时育儿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导致孩子出现“自虐倾向”的教养方式都有哪些呢?
一方面,家长拒绝感情交流。
大部分时候,孩子产生自虐行为的根源来自家长。当孩子因为挫败感、不安焦虑等原因哭闹时。如果爸爸妈妈认为这是娃不听话,需要教训。往往就会大声地训斥,甚至体罚。这时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关爱,但等到的却是伤害。这种不良的情绪积压久了就会变成深深的焦虑,孩子会用伤害自己来发泄情绪,同时也用这种方式来攻击亲近的人。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虐”产生了效果
之前在心理学课上看到一个案例,一个小姑娘总是用“自虐”威胁妈妈。从开始打脑袋、到用头撞墙、最后甚至发展到割腕。这是一个滚雪球般的过程,而推动这个雪球速度快慢的,就是妈妈的妥协。
如何帮孩子改善“自虐”行为?
在上文中第二种情况下,自残成为了“威胁”的手段,也是证明自己“被爱”和“存在”的方式。开始可能只是一些小伎俩,但时间一长成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就会对孩子日后发展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甚至最终影响他们的亲密关系和人身安全。那么,出现这些情况,爸爸妈妈该如何帮孩子。改善和纠正这些行为呢?
首先,帮助孩子了解自虐是错误的表达方式。
孩子出现自虐行为,通常是用伤害身体的愉悦来缓解心里的压力、不开心。父母需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虐是错误的行为。告诉他:这样做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事情也没有得到解决。如果有问题可以直接和爸爸妈妈说,我们会帮助你。
其次,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让他感受到安全感。
这个安全感不仅仅是指父母的陪伴,还是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所有情绪都能被父母感受。孩子出现自虐行为,大多数是因为不会用语言表达,只会用打自己的方式来表达难受。
父母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再用启发式的问话,来帮助孩子正确发泄情绪。要让孩子知道,情绪不好是可以向爸爸妈妈倾诉的,无论什么情况都会有家长的支持,以此来满足他心灵上的安全感。
最后,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
孩子出现自虐行为时,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询问孩子:“你是不是不开心?如果你不开心的时候,你可以说出来,爸爸妈妈都可以帮助你。如果你是因为生气,也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
最开始孩子会很难接受这种方式引导,但家长不要因为孩子不愿意表达就放弃。要多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感受,不要催促或者打断,尽可能地引导他用正确的话语表述。当孩子学会用越来越多的语言表达时,这样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凌晨妈妈来叨叨:
孩子身体上的成长需要关注,心理上也一样。在带娃的过程中,希望家长都能多点耐心,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需求,并给予正面的引导和安抚,他才能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俩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带给您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