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解方:及早关注婴幼儿身心健康!
在美国密西根州的早疗服务里,不需要孩子有特殊诊断,只要父母主观认为带养遇到挫折,比如孩子不吃不睡,或者经常哭闹,就可以申请社工介入协助,而且不需付费。但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砸重金去理解婴幼儿心理及行为发展?这原因,要从1997 年,一份广达1.7 万样本的大型研究说起。
由美国疾管局主导的儿童负面经验研究(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 ,ACE) 发现,幼年期遭到虐待、忽略、父母高冲突、离婚、分居,或家人入狱等10 项情境的孩子,在长大后出现自杀、慢性病、忧郁、药物瘾,都比一般家庭的孩子高出许多;而且负面经验愈多,情况就愈糟。年幼期历经7 种以上负面经验,罹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是一般人的3 倍,平均寿命更短少近20 年。
疾管局进一步精算出这些孩子的终身照护成本,包括医疗、社会救济、或矫正支出,累计金额高达21 万美元(约630 万台币),远高于中风病患,及第二型糖尿病的照护支出。
这报告震惊全球,证实早期童年的不良经验,带来的不只是心理阴影,更严重威胁生理健康。后来包括英国、挪威、菲律宾、加拿大、中国及捷克等国也陆续投入研究,原本大家不熟悉的「婴幼儿心智健康治疗」,竟成了各国解决社会问题,最正本清源、釜底抽薪的方法。
「这就是为什么我回台湾后,努力推广早期亲子关系的缘故。」身为社工师、美国密西根婴幼儿心智健康治疗师的孙明仪,灼热的眼神闪着光,一贯的悠悠口吻中却有着重量,背后承载着一股社会使命感外,还有她潜意识里的自我疗愈。
在国内仍算较少人听闻的「婴幼儿心理健康治疗师」,带着这份专业,成为孙明仪踏入此行的第一块敲门砖。面对还不会口语表达的婴幼儿,若天生情绪强烈,容易激动哭闹,家长其实很难不被感染,特别是那些生活压力沉重的高风险家庭,一不小心可能就擦枪走火。
性情温和,总是笑脸迎人的孙明仪,坦承自己年轻时并不是这样。读心理学时她就感到怀疑,明明原生家庭感情很好,和母亲既知心又无话不说,但为什么她的脾气还是那么暴躁?从自己接受咨商的过程中,她不断的回溯和剖析,最后终于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孙明仪的母亲在学校教书,白天时将襁褓中的她托给保姆照顾;然而这位沉迷赌博的保姆,忽略照顾也粗鲁对待,更因贪图方便而喂她感冒药。等家人下班接回时,昏睡一天的她精神正好;而累了一天的大人,面对这彻夜不眠的婴儿,情绪之崩溃可想而知。真相,在一年多后才曝光,但此时妈妈已瘦了10 公斤,而孩子也被贴上「难带养」的标签。
「我后来想,或许就是这个保姆对我的虐待,让我没有被理解、被涵容的经验,于是每当我情绪涌上来时,就像回到婴幼儿那个阶段,反应十分强烈。有机生命就是这么神奇,即使你没有任何记忆,那些最初始的感受,会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右脑。」
虽然走上心理专业前,母亲完全没提过这件事,但冥冥中,这段连她自己都不记得的境遇,还是将她引到婴幼儿心理这条路。后来成为母亲的她,在亲职路上不断反思,并学习面对自己的情绪,才得以跟过去和解。这也正是她的新书不同于其他亲子教养书,一再提到「回溯自己原生经历」的主要原因。
「我想从新生儿出发,以支持团体,或用亲子咨询的方式开始,尝试一个以婴幼儿心智健康为基础的创新服务。」这项将在林口长庚医院展开的计划,虽然因为疫情稍有延宕,但目标明确且势在必行,一旦启动,将写下国内心理公共卫生的新页。
「一开始先放在医疗体系,但最后还是要回归社福单位才能普及。尤其是像儿福和家扶中心等民间团体,如果有这套系统的支援,家长可以就近亲子咨询,刚好也可以让这些机构做一个转型。」
谈起这个酝酿中的计划,孙明仪整个人亮了起来,当初那个幼小脆弱只能哭泣的自己,如今已长成强大的力量,期许自己成为国内第一支先锋部队,拓荒于尚未开发的专业领域。
今年年初,她的脸书跳出一个陌生讯息:「不知道妳是否是曾经帮助过我的那一位,如果是的话,我无意打扰妳,只是想让妳知道,当初那个很难带的小女孩,今年要上大学了。 我真的很感谢妳当初来跟我工作了半年。」
时隔16 年,目前仍居住在美国密西根州的这位母亲,在茫茫网路中找到孙明仪,只为表达自己的感谢,让孙明仪感动不已。事实上,她自己也常不经意想起过往那些曾经陪伴过的生命。
如今她回归自己最原始的初衷,致力推广一个从零岁开始的亲子关系,希望每个家庭能提升幸福感;这虽然离ACE 警钟下的国本大计还很遥远,却是她想带头跨出的第一哩路。
毕竟所有的大事都从小事做起,一如她的座右铭:「我们无法都做大事,但我们可以怀抱伟大的爱来做微小的事。- 德蕾莎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