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难对把唱功仅仅理解为高音大嗓技巧足的人解释王菲究竟厉害在哪里,也很难向只关注K歌热度和时代金曲的人阐述王菲何以成为华语乐坛的顶级天后。说真的,以王菲的音乐路线和处世个性,能登峰造极红得如此明目张胆令人发指,身为菲迷的我也颇觉得神奇——不是说王菲不够好,配不上那些荣耀,而是,一个讨好自己爱谁谁想咋咋的北京大妞,竟然受到了两岸三地的狂热爱慕全情追捧,做自己就超受欢迎,这妮子也太好命啦。
且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另类歌手们纷纷折戟,要么远离烦嚣解甲归田(譬如关淑怡),要么转投情歌咸鱼翻身(譬如莫文蔚),王菲大概是唯一存活下来的另类偶像,且扶摇直上红成了超一线巨星。按照以往惯例,能成为商业社会中的弄潮儿,当然要符合商业套路和期待,否则,要么穷,要么死,基本都要穷死。王菲的大获全胜太鼓舞人心啦。假使没有王菲,商业情歌大潮估计至少要多延续十几年,只怕当今音乐圈也不会有这般的千姿百态众生相。
又或者,姿态上不甚迎合的王菲,其实暗合了某种社会变迁的潜流?情歌听腻了,顺从太久了,叛逆者们蠢蠢欲动,企图建立新的时代秩序,宣示新的时代精神。而此时初露锋芒的王菲,歌唱得好,人生得美,精怪高冷,鲜烈率性——实力与颜值俱佳,时代新偶像,舍她其谁?
王菲的叛逆,或者说坚持,不仅体现在音乐上,更融汇于音乐之外的人生。「坏女孩」有的是,在情色上做文章是容易的,搔首弄姿的保守情爱观的挑衅者前赴后继。而王菲不止是「来呀来呀继续继续」的冶艳颓靡,也不止是段段恋爱的火树银花风生水起,她的挑衅连贯而统一地贯穿了截至今时的前半生,往大里说,她挑衅的是这个世界集体性的约定俗成。
94年王菲取得了足够的影响力后,每张专辑,直到最后的《将爱》,在能够自主掌控和从心而出的范围内,几乎每首歌都在轨道之外或游走于边缘。不像其后某些歌手,为了突破而另类,为了另类而另类。王菲的另类是骨子里的,连赠给宝贝女儿的歌,唱的也不是人们习惯性的「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祈祷,而是清冷而残酷的「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不是天晴就会有彩虹。」
这是我爱的王菲——也许不够美,也许不够暖,然而外界再忙再乱,只管待在小世界自得其乐。
说起最自得其乐的作品,当然是96年的《浮躁》。王菲在这张筹备仓促的唱片里,呼哈咿呀辣酱脖儿,自嗨得淋漓尽致。有人问过我,《浮躁》这首歌究竟表达了什么。我反问,你觉得好听吗。她说,好听,可是它到底表达了什么呢。我回答,好听就够了。
动不动就探究意义的人挺没趣的,这种人大约还喜欢在讨伐艺术电影时说:什么玩意儿,连故事都没讲清楚。——把故事讲清楚,习惯性地升华意义,这是小学生习作和阅读理解的初级要求,不是艺术的审美准则和精神诉求。所谓诗意,从来都不是巨细靡遗地把某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而只是朦朦胧胧地营造和传递某种意趣,你体会到,诗意就到了。
就不往深里谈及诗意,即便王菲只是在浮躁与不安中随意呓语,那份闲情也难能可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国人尤其不懂得闲,忙忙活活地停不下来,一停下来,如若一时找不到所谓的意义,立马就慌了神乱了阵脚。——可是「闲」本身不能成为意义吗?能闲下来而不心慌,难道不是内心极其充盈的修行吗?
王菲之于华语乐坛的意义,在于她早早地就超越了意义大背景,不仅肯定了无意义,甚至歌唱了无意义。那些歌里没有情场战场名利场,无所谓物质的积累,也无所谓精神的修持,无所谓,都无所谓。没有欲求,没有旨意,只有一种跳跳荡荡的无所谓的思绪。这是王菲最厉害的一点,并且她把无所谓唱得又好听又有意思。
《尘埃》,词曲编唱或许都比不上巅峰时期的王菲,然而却比这几年的任何一首影视歌曲更接近王菲,接近她的散漫悠然与无意义。老朋友们因为这歌又聚在了一起:好像不够好听喔,可还是忍不住要给好评。只因喜欢菲。大概我们都是槛外人——人闲桂花落,无事常相见。
直接贴一段前天的短评作结吧。《尘埃》:王菲本人作词——尽管歌儿不太好听——但「没有意义,无所谓方向,不想怎样」写得非常之「浮躁」。不管别人怎样奋进,天后永远赖在后面,「清规戒律,没有意义;三心二意,才是魅力」。就喜欢天后这股子不思进取劲儿。王菲——老庄嫡系传人,热衷恋爱,庆祝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