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一天:八旬磨刀老人 2015.9.18日

每天早上6点钟,在江苏省港闸经济开发区五星村,一位87岁的老人就开始骑车走街串巷磨菜刀、剪刀。这些年,10多公里范围内的小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就是被称为“磨刀老人”的吴锦泉。作为红十字志愿者的他,热心公益,用“人人可为”的凡人善举诠释了慈善的真谛。(图/文 南通日报 许丛军)

 

老伴去世后,吴锦泉老人独自居住在老旧的平房里,经常是做一次饭吃几顿。老人家中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早晚陪伴他的是一个小收音机。他生活十分俭朴,衣服、裤子、帽子都已经褪色,他却把磨刀挣得的微薄收入几乎都用于帮助别人,出钱出力,修路补桥,他以能帮助别人为最大的快乐。

 

老人先后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区捐款。雅安地震后,他又将磨刀两年积攒的1715枚1元硬币、501枚5毛硬币、7枚1毛硬币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至今他已捐款4万多元,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慈善大使”,每次有关部门给他的奖金和慰问金,他也都无私的捐给慈善机构。图为高温天气下,老人也照常外出磨刀。

 

在他的倡导下,村里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锦泉一元爱心社”,“‘磨刀老人’能将挣来的一元、五毛攒起来做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很多社区居民和爱心企业家纷纷献出爱心,吴锦泉的儿子也很支持他,给了他1000元钱捐入基金。图为老人走进一个安置小区,在乘凉的居民旁边找到磨刀的地方。

 

“锦泉一元爱心社”至今已成立3年多,接受捐赠近20万元,帮扶困难群众近千人次。“磨刀老人”已被注册成江苏省首个公益商标,南通市红十字会以老人名字设立微公益基金,倡导“人人可为、力所能及”的理念,募集资金数十万元,微公益基金已纳入全市整体人道救助。图为老人选好位置后,从自行车上把磨刀工具一件件拿下来。

 

老人的磨刀工具十分齐全。图为磨刀前,他先用工具刮掉菜刀上的锈迹。

 

老人每次磨刀都非常细致,结合刀具的实际情况,先用粗磨石,再用细磨石等工具。

 

每磨好一把剪刀,老人都要在碎布上剪一下给顾客看看效果,剪刀两面都要试。

 

老人在为居民找零钱。他磨一把刀3元钱,多年来没有涨过价,收费比别人家都便宜。

 

老人胸前挂着醒目的“红十字志愿者”胸章,87岁的他是南通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是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

 

热心善良的老人经常面带笑容。

 

老人展示他刚刚为居民们磨好的几把剪刀。

 

老人在为居民磨刀。大家都信得过他,也为他多年来热心公益的行为“点赞”。

 

老人黝黑的双手长满了老茧,不知道这些年磨了多少菜刀和剪刀。

 

老人装好磨刀的工具准备回家,两位热心的老人主动帮他扶自行车。

 

上门进行志愿服务的五星村志愿者帮助老人把自行车推进院子里。村里的志愿者不定期来为老人进行志愿服务。

 

老人在整理获得的荣誉证书、照片,墙上挂满了领奖的照片。他曾多次被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在首届中国公益年度颁奖典礼上,老人获得了“中国公益良心奖”。原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为老人颁了奖,并祝老人健康长寿。老人在现场说,能活到90岁,磨刀就磨到90岁,捐款就捐到90岁。

 

老人还入围了“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名单。在为港闸经济开发区党员干部上的冬训课上,他讲述了坚持行善的感人事迹,并为青年党员代表佩戴党徽。图为老人冬训课后与青年党员交流。

 

马里共和国中医学博士、长期扎根中国麻风病区的国际志愿者迪亚拉,被誉为非洲“白求恩”,和老人同时获得了第七届中华慈善奖,他专门上门看望“磨刀老人”,夸赞老人说:“要向你多学习。”

 

老人在自家小院里开心地展示刚刚领取的“激励救助金”,他成为港闸区“温暖好人”行动“温暖包裹”的首批获赠对象。老人说,自己的能力有限,做得还少,只要还能磨得动刀,挣点钱,还会继续做好事。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074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国人的一天:八旬磨刀老人 2015.9.18日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