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石头村”里成就“小康梦”

由 廉拥军 发布于 休闲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清明刚过,“石头村”西井峪村逐渐热闹起来。乡村咖啡馆、“网红景点”饽饽山、石头巷子里,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游人拍照打卡,欢声笑语给古朴的村庄注入了年轻的气息。

西井峪村,隶属于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位于府君山北侧上元古界地质公园保护区范围内,清代成村,因四面环山似在井中,冠以方位而得名。该村历史文化特色鲜明,坐拥八亿年地质石岩。历史上家家户户以石头垒屋、建屋,又有“石头村”之称。

周云龙是土生土长的“石头村”人,他读完大专便外出打工。2018年,村子的乡村旅游发展得越来越红火,他返回村里重新修整自家院落,经营起农家院,成为“石头村”里第一个回来创业的年轻人。“两棵银杏树”——这是周云龙给自家民宿取的名字。周云龙认为:“石墙、青瓦,院落里两棵参天的银杏树,浓缩了西井峪古朴、自然的美。”

天刚蒙蒙亮,周云龙就已经忙碌起来。飘香的厨房里,热气腾腾的烙饼、黄澄澄的山鸡蛋,每一样都是充满农家特色的早餐。“从去年6月恢复营业起,咱家的民宿基本没空过,今年春节期间更是每天都住得满满当当。”周云龙说。

周云龙家的好生意,得益于西井峪村古朴别致、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色。石头巷、石头房、如今都成了西井峪村的“名片”,但以前,这里却是困住乡亲们的“石窝窝”。

“小时候总能听到开山炸石的声响,有时房子都跟着发颤。山里污染严重,天空常是灰蒙蒙的,家里银杏树的叶片上总是落着一层尘土。”周云龙回忆,西井峪村耕地少,村民们寻不到其他赚钱的方式,便以开石采矿为生,周云龙的父亲周志华也曾靠拉车运石勉强养家糊口。

然而,粗放的发展模式,不仅没让村民摆脱苦日子,还欠下了大笔“生态账”。2005年,采石场被叫停,村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周志华给拉石头的车上了锁,在自家堂屋摆上八张单人床,开起了农家院。最初凭借好风景和低价格热闹了几年,但很快“薄利多销”的低端路子便不灵了。游客虽多,但村民一年忙到头,收入却不见增长,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大大削弱,游客也慢慢不愿来了。2009年,周志华摘下了农家院的招牌,靠着代代相传的手艺,干起了垒石盖房的活计。

2015年,沉寂的西井峪村迎来了转机。村庄还是发展乡村旅游,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西井峪村开始走生态文化旅游的路子,向高质量、精品化方向转型。镇村携手,一方面栽树植草、修复山体,另一方面加宽路面、铺设管网,同时引进知名民宿设计团队,帮助农户提升农家院品质,传授先进的管理经验,西井峪村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游客们又纷纷涌向了西井峪村。

修缮石院、改造正房……周云龙也将自家小院修整一新。时隔多年,描画着院内银杏树风姿的民宿招牌重新挂上了院墙。2020年,周云龙家共收入20万余元,不少游客成了小院的“铁杆粉丝”。

如今走进西井峪村,远方层峦叠翠、云卷云舒,村内景致秀丽、石巷悠长。据西井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维东介绍,2020年西井峪村旅游收入超过80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5万元。

依靠绿色发展理念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天津市蓟州区的更多村庄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目前,蓟州区共有2000多户农家院,旅游从业人员10余万人,西井峪村、郭家沟村、小穿芳峪村等7个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升了乡村旅游的质量,也富了村民的腰包。望着远处的山景,周云龙表示,自己从没后悔过回乡创业的选择。“现在生活就是理想中的生活,每天过得充实有干劲儿,日子一天比一天甜。”他说。

(本报记者 刘 茜 陈建强)(刘 茜 陈建强)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