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京城探索皇室与市井
对于北京的记忆,源于十七年前乘坐的那列绿皮火车。那时还处于懵懂未知的幼年自己,跟随家人坐着漫长的绿皮车,长途跋涉来到首都。虽然年代久远,但北京却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天安门、故宫,王府井……首都的气派历历在目。一直想找个机会再去一遍。
恭王府是不在线下卖票的。唯一的途径就是线上购买。恭王府门口有很多安保服务人员,举着带二维码的牌子,方便游客扫码买票。这一点非常人性化。不过没多久,安保人员的牌子就换成了“今日票已卖光”。
恭王府,原本是和珅的家。得益于王刚老师的精彩演技,让和珅这一人物变得家喻户晓。之所以叫恭王府,是因为后来这座宅子成了恭亲王的府邸。
恭王府从选址到建筑都极为讲究,古代比较流行风水学,传言有两条龙脉。一条就是故宫的土龙龙脉,还一条就是后海一带的水龙龙脉。而恭王府恰好在龙脉之上。
除此之外,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之大,建筑水准之高。恐怕只有故宫能和其相媲美。而且它见证了清朝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有人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恭王府,那么就是:福。
福文化,贯穿在整个恭王府中。走在恭王府里,随处可见写着福字的灯笼挂在屋宇下。鲜红的福牌和红丝带在风中荡漾。就连府内的水池,也和福相关。从高空俯瞰,水池是蝙蝠的造型。蝙蝠又和福同音,寓意着福气。
最为瞩目的,当属秘云洞里的福字碑。它号称天下第一福。据说摸一下就会沾上福气。在这十一期间,想进洞摸一下它,是需要排队半小时的。
在恭王府,除了感受福文化,还能感受到它悠然豁达的一面。水池中的湖心亭,宛若西湖的湖心亭,周围荷花密布,坐在其中无比惬意。
在蓺蔬圃,你还能看到田地里种植的各种蔬菜,显得非常接地气。这是清朝皇家园林一个常用的造景手法。目的就是为了感受一下农民的农耕生活,表达对农耕文明的重视。可以说,皇室为体验民生,真是煞费苦心。
不过,这也让王府不那么冰冷和高高在上。它更像一个市井人民的休闲场所,亲切而安详。
当年这座王府所发生的风风雨雨,已经成为过去式。留下的,是充满历史感的宝贵财富,让我们这群后人欣赏和追忆。
第一次了解颐和园,还是从小学的课本上。那时候经常把颐和园和圆明园搞混,只记得课本上的图片,记得图中的颐和园有着一座很长的桥。
颐和园在北京的西郊,附近毗邻圆明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可以说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地铁坐到北宫门,就能到颐和园的北门。走进北门,便是万寿山。山不高,只有50余米。爬到山顶, 北京西郊的景色一览无余。
万寿山上建筑很多,尤其以西藏佛教建筑为主,充满了浓浓的宗教感。这些建筑完美诠释了北京的经典色调:红墙和橙瓦。
从万寿山下去,就到了长廊。这是我见过的最长的长廊,也是吉尼斯认证的世界最长的长廊。长廊的每一根枋梁都喷有彩绘,每个彩绘的内容又各不相同,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让人感慨设计者的天才。十一期间,刚好这里成了游客歇脚的地方。700多米的长廊,全部坐满了游客。
长廊的对面就是昆明湖。也许在杭州待久了,总会忍不住联想到西湖。
相对于西湖的婉约,这里更多了一丝高贵。毕竟,颐和园是皇家园林,从布局结构到山水建筑,都显得精致考究。
如今的昆明湖,已经成了游船的好地方。夕阳西下的时候,湖水染上金光,荡漾在湖中,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
昆明湖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地方,就是十七孔桥。在摄影界广为流传的“金光穿洞”景观就是这里。不过据说只有冬至前后才能出现。不过夕阳时分的十七孔桥,又有一种别样的美丽。
整个颐和园面积很大,并且历史人文景点众多。如果慢慢游览,是可以耗上一天时间的。颐和园刚好也适合慢慢游览。在这里放慢脚步,感受皇家园林的魅力,让心灵放松。
什么是北京味道?有人说是红墙黄瓦,有人说是炸酱面、糖葫芦。无论怎么说,有一样总是绕不开,那就是北京的胡同。
胡同,其实也就是巷道。在北京,分布着上千条胡同。这些胡同大多历史悠久,充满了生活气息。
比如在恭王府附近,大金丝胡同、南官房胡同等等星罗棋布,让这一带充满了怀旧气息。午后的阳光洒下,空气显得十分慵懒。来这里的游客,都自觉地放慢了脚步
而在虎坊桥附近的八大胡同,曾经是烟花巷陌之地。如今已经见不到当年的感觉,剩下的只有关在笼子里的鸟传来的鸣叫声,和三轮车呼啸而过的铃铛声。这些声音提醒着游客,北京是现代的,也是古老的。
几乎每个有历史积淀的城市,都有钟楼和鼓楼。比如西安、杭州、宁波。作为文化之都,北京的钟鼓楼,已然成了一座地标
沿着中轴线一路往北,远远便能望见红色的鼓楼。鼓楼位于三岔路口的交汇地带,高耸的建筑,在周围一众瓦房中尤为醒目。
距离鼓楼百米之外,便是钟楼。两座楼之间是开阔的广场。前段时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中,葛优开场和儿子的那段戏就是在这里取景的。
对于老北京人来说,晨钟暮鼓是不可磨灭的记忆。虽然钟鼓楼早已失去了报时功能,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地标,它依旧散发着魅力。
在紫禁城的东西南北,分布着5座坛庙。分别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
名气最大的,要数天坛。
从永乐十八年到现在,天坛已经走过了600年悠悠岁月。作为明清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它承载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今的天坛,准确的说是天坛公园。如今主要分为内坛和外坛。而在内坛里,又有南北两坛。
南边是圜丘坛,这是皇帝祭天的地方。三层的圆坛,造型精美。汉白玉的栏柱和艾叶青石台面,一起组成了这座神圣的祭坛。
节假日期间,登上圜丘坛甚至需要排队,每个人都排队在圆坛中央的石板上踩上一脚,沾染福气。
沿着圜丘坛一直往北,是著名的回音壁,也就是皇穹宇的围墙。据说,一个人对着墙壁轻声说话,相隔1百多米外的另一个人在墙壁都可以听的一清二楚。在物理中,这是声音的折射现象。
只可惜,目前回音壁已经被护栏所围,只能在外面通过想象来感受回音壁的奇观。至于为何会围起来,从墙上各种到此一游刻字,就能得到答案。
祈年殿这座建筑,不仅仅是天坛的标志,也是北京的标志。气势巍峨的祈年殿,坐落在祈谷坛之上,是皇帝祈谷的场所。
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从下方仰视祈年殿,威严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
最早了解到地坛,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里面的那句“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都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至今记忆犹新。
地坛的门票非常亲民,只要2块钱。可能因为没有太多打卡点,地坛公园主要是附近的居民在这里休闲散步。走在公园里,随处可见坐着轮椅的老人相互交流,在树下畅聊。年轻的人们则在银杏大道中穿行。而我脑海总能浮现坐着轮椅的史铁生,看着地坛公园来来往往的人思考的场景。
没有天坛那般热闹和庄重。地坛多了一份祥和的生活气息。而这正是北京所令人沉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