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新华书画·收藏家】刘益谦:为叶茂中做策展人 此生头一回

由 时爱兰 发布于 休闲

新华网北京9月30日电(袁思陶、邢贺扬) 说起刘益谦,人们会想到著名投资人、企业家、收藏家等一系列头衔。可“策展人”——他还是头一回担任。

“我可能这一辈子只为他一个人做策展。”近日,刘益谦在接受新华网书画频道的专访中说。谈到以策展人身份,为收藏圈好友、北京大学研究生导师、知名品牌营销策划人、画家叶茂中举办个展时,刘益谦表示:“人活着就要一直有意志力,我相信,叶茂中的艺术才华会得到社会认可。”

刘益谦近照

【抒怀】我可能这一辈子只为他一个人做策展

新华网:您以著名投资人、企业家、收藏家等多重身份为大众熟知。最近要第一次担任策展人,请您谈谈这次决定做叶茂中展览的缘起?

刘益谦:这次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要做叶茂中的展览,是我跟他提出来的。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我欣赏他,他是值得我去帮他策展的,而且我们又是特别好的朋友。我认为大家熟悉的叶茂中,可能只是知名的品牌营销策划大师、收藏家,甚至很多人会问:“他会画画?”“这画都是他画的?”因为他的画作几乎没有给大众展示过,只是在早年间办过一个画展,范围很小。他的艺术还不为大众所知。

叶茂中画展海报

从他的艺术造诣本身来说,是有相当功底的。龙美术馆希望让社会大众,包括艺术圈内的人,知道叶茂中不单单是营销方面的大师,而且是一个画家、书法家。这次展览宣传的户外广告很多,不单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到龙美术馆(西岸馆)看展览,更多的是希望大众能够了解叶茂中的艺术。

之前,叶茂中生病,好转后去广西写生。他把自己满意的作品发给我看。我明白,他内心是强烈渴望去画画、去创作的。我就想帮他办个画展。其实,叶茂中生病已经一年多了,开过几次刀,做了很多次化疗,目前还在医院继续接受治疗。我感觉他像苦行僧一样,这一年多来,很多时间在医院,还在坚持创作。期间病情有好转,出院后就出去写生,以致于太辛苦,又把身体累垮到住院了。

“叶茂中画展”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

这段时间我一直跟他说,你不要太累了,目前的病情已经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希望在他养病期间给他办个画展,让他的作品能与大众见面,可能这种交流能改善他的心境,让他获取更多生命的力量。

我这一辈子可能只为他一个人做策展。我要做的事情太多,身上不再需要一个“策展人”的头衔,但是为了我的兄弟、我的朋友叶茂中,我希望帮他策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了解不一样的叶茂中。

叶茂中《春词》 纸本设色 44.5×23.5cm 2020年

我与叶茂中之间是一种深厚的友谊,是男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我爱惜他的才华,也疼惜他的遭遇。当我跟他说要帮他办个画展时,他看着我说:“哥哥,你是不是认为我身体不好了?”我说你别瞎想,我不是哄你开心,是你今天的作品完完全全够这个格,可以拿出来和大家见面了。我跟叶茂中这么多年没有一分金钱往来,只是纯粹地想让他感受到,活着就要一直有意志力,而他的艺术才华会得到社会认可的。

这次展览共展出了150余件作品,分为“感恩有画”“扬帆起航”“师法造化”“会师先贤”四个板块,希望让观众既能综览叶茂中的创作全貌,又能在一定的时间轴上欣赏他在西画、写生、摹古等各门类绘画上的创作轨迹,全面了解艺术家身份的叶茂中。

叶茂中《春暖花开》 纸本油画棒 32×24cm 2014年

新华网:您和叶茂中是如何结缘相识的?同是收藏家,两位在拍卖场上有没有交集?

刘益谦:我跟叶茂中认识很长时间了,有一、二十年了,我跟他相识在拍卖场。叶茂中是位大藏家,他的收藏以傅抱石、徐悲鸿、黄宾虹等中国近现代大师为主,他收藏的近现代书画作品非常丰富,我认为当下国内没有几个人可比。一开始,我们的这种熟悉只局限于艺术圈的范围内。后来,在认识交往的过程中,我慢慢对他有所了解,彼此信任。

现在,他要买什么拍品时,常会问问我:“哥哥,这个东西怎么样?”我也会跟他讲我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我记得,他买过一幅品相很好的黄宾虹作品。他当时说:“哥哥,让给我吧!”我就说:“好!”。最后,他用7000多万元买下来。我估计那幅黄宾虹的画如今是能赚些钱的。

策展人刘益谦与画家叶茂中

和叶茂中相熟之后,我才知道,叶茂中的收藏源于他对绘画的喜爱,他对艺术是真的爱好。据他说,4岁时他父亲随手在香烟壳背面画的一条船,萌发了他对绘画的兴趣。读小学后,他开始攒钱买连环画、临摹连环画,中学时帮着学校美术老师给山水画、花鸟画上色。中学毕业后,叶茂中考入泰州当地的文化馆,师从傅抱石的学生吴骏圣,18岁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舞台美术专业,又师从傅抱石的学生邰启佑。受两位老师及傅抱石的笔墨影响,叶茂中创作山水画喜欢用“抱石皴”,他对“抱石皴”的使用熟练程度,堪能乱真。

而生活中,叶茂中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他可能除了在营销方面比较健谈,可以对着几万人演讲。但如果一个人跟他交流,他是没话的,不善于一对一沟通,生活中比较枯燥。这种枯燥,我感觉可能跟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很多时候只是静下来在画画。

叶茂中《夏山图》 纸本设色 方严题诗堂 诗堂:21x50cm 画心:51×70cm 2015年

【沉思】美术馆就是传承文化的

新华网:作为知名艺术品收藏家,您的艺术品收藏主要经历了什么样的阶段?

刘益谦:我之前像个开杂货店的,什么都有。有多少,我自己都说不出来。其实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我认为,当你刚开始喜欢收藏的时候,是很模糊的,可能对很多的东西都感兴趣。到了今天为止,很多人也都是模糊的。你别看很多人在收藏,他们的思路都是比较模糊的。

收藏很难一两句话说清,关键是要收藏有价值的东西。随着你收藏心境的成长,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龙美术馆(西岸馆)

艺术品拍卖市场在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就像股票一样。那为什么有些股票天天涨、一路涨、买了不掉,有些股票波动比较大。其实是有很多种现象在里面。我从30岁开始收藏,到现在快60岁了。我30岁的认知、收藏理念和现在比较,那肯定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自己都是能感觉到的。一路走来,回过头看,你会感觉有些行为是不对的。我肯定有不对的地方,但市场也有不对的地方。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过程,你才会有如今的判断力。

新华网:上海龙美术馆近年来在艺术界的影响力有目共睹,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决定创立龙美术馆?并请您介绍一下龙美术馆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

刘益谦:龙美术馆再过两年,将迎来开馆十周年。的确花了我们不少精力和财力在里面。精力方面,我还好一点,主要是我太太王薇在承担美术馆的关键角色;而财力方面,它确实压得我很累。

龙美术馆创始人、著名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

有的时候,我在想,如果不买这些艺术品,把这些资金用于再投资房地产开发——我所熟悉的另外一个领域,可能做得也有声有色。但人的欲望是很难平衡和克服的。很多东西你用钱是买得到的,艺术品有时却不是钱能买得到的。它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有钱的人多了,首先得有一个机会,人家把艺术品拿出来卖,你才有机会去竞拍。如果东西不拿出来卖,你再有钱也换不来。所以有时碰到一些艺术品,就会有说不出、不一样的感觉,你就知道什么是值得拥有的。

我太太王薇目前关注西方艺术多一些。随着新时代到来、全球一体化,美术馆也是反映时代风貌的一个窗口。龙美术馆在传承弘扬中国文化艺术的同时,也想尽可能收藏、展示更多的西方艺术,让越来越多的观众了解中西方文化艺术、相互借鉴学习。“美术馆就是传承文化的”这是我们的心愿,特别是我太太的心愿。

龙美术馆(西岸馆)

新华网:您一直说想做一个“公共美术传播者”,大众该怎么理解您这一想法?

刘益谦:我现在做美术馆,实际上就是传播者的身份。美术馆没人逼你去做,是自愿去做的。时至今日,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不只是喊口号,实实在在开办龙美术馆差不多将近十年了。

目前,龙美术馆的社会评价和参观人数都是有目共睹的。周末有时候,我也经常会去看看。成功与否,自己是看得出来的。这个美术馆办的如何,大家都是知道的。

我太太王薇和我是同岁,我们都接近60岁了。至今,美术馆的事情,她都亲力亲为。所以,“公共美术传播者”不是一个口号,是我们夫妻共同的选择。

刘益谦近照

【展望】艺术品市场中好的东西只会越来越贵

新华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品收藏的?艺术品收藏在您整个的事业版图中占什么位置?

刘益谦:我年轻的时候就充满好奇,那时候可以说是“年少轻狂”。可能有钱的时候比较早,当时新的事物出来后,我就非常感兴趣,哪知道是会“上瘾”的。有时候我和人讲自己的感受,对方并不能理解。比如,一个月前,某个地方有一个拍品要卖,晚上睡觉时我就在估计能拍多少钱,心里痒痒的。特别是到了激烈竞拍的时期,没有成熟的思考时间,价格可能比预期增长得高。又恰恰是这种类型的拍品让人舍不得放弃,因为稀缺。决定不要的时候,你心里知道下次再见到它不知要等上多少年。

前一段时间,我买到的一件作品。以前认为它贵,在十多年前流拍了。十年后再现拍场,我认为肯定比上次便宜。偏偏现在就有人跟你竞争。争到价格超过上次,大家都以为上次你不要,这次你也会不要。但到最后,我还是觉得不能放手。如果放手又得是一、二十年。万一我80岁时它更贵了,我还是得把它买回来。

其实,艺术品收藏在我事业版图中的占比是无法计算的。人生的每一步,你认认真真去做,不要在乎比例。做错了,比例再小,也是错的。没必要去纠结。

龙美术馆(西岸馆)

新华网:您如何看待全球疫情重创下的艺术品市场?

刘益谦:艺术品市场本身是小众的,它会受大的经济环境影响。疫情的影响在于经济情况不太好,买家就不买、少买了。有些一般的拍品、可买可不买的拍品,人家可能就不买了。

艺术品市场未来的走向很明显。艺术品市场中好的东西只会越来越贵,比如古代书画流通得越来越少,却一直在涨。不好的东西现在这样,未来5年、10年也还是这样。

我们这一代藏家的经历都很相似,从最初的文化知识匮乏,到今天大家对文化的理解也不一样了。我们那一代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是大学毕业就是有知识了,而现在大学毕业了只是很多人的一个起点、找工作的门槛。现在的人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了,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是值得追的。

物以稀贵!艺术品市场中好的东西只会越来越贵,永远不用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