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9月19日电(记者文静)从捡拾垃圾、参与草原沙化治理到开办有机化肥厂,卓玛加布一直践行着自己的理想——护好“黄河之肾”。
牛群和马在黄河玛曲段干流沿岸的一处草地上吃草(9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初秋,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草原染上一层黄绿,黄河在这里画出优美的回弯。“黄河和草原养育了一代代玛曲人,我们也爱护她们。”卓玛加布生在草原上、长在黄河边,见证了黄河和草原相互哺育的历程。
玛曲在藏语中是“黄河”的意思,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黄河命名的县。黄河在玛曲段注水增流量占黄河源区径流量的58.7%,占地562万亩的玛曲湿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湿地之一,被誉为“黄河之肾”。
卓玛加布家住玛曲县达尔庆村,放牧曾是他生活的全部。虽然生活在水草肥美的黄河首曲,但因当地牧民缺乏环保意识,过度放牧、随手扔垃圾,玛曲的生态环境一度堪忧。
“冬天,黄河水位一退,总会浮出很多垃圾。飘在河面的塑料袋难处理不说,还容易让牛羊误食。”卓玛加布回忆道。于是,他开始在草场上、沿着黄河边捡拾垃圾。
村民们一度很费解:“你收垃圾,政府给钱吗?”这位面庞黝黑的藏族汉子并不解释,只是埋头苦干。渐渐地,和周边的草场相比,他的草场总是牧草丰美、风光诱人。
躬身捡垃圾,卓玛加布一干就是近20年。他曾带着家人、村民徒步430多公里,沿着黄河玛曲段,白天捡拾垃圾,夜晚扎帐篷就地过夜。40多天的时间,一行人装满了整整16车垃圾。
这是玛曲县阿万仓湿地内的河流和沼泽(9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2015年,甘南州推行“环境革命”,当地政府以“全域无垃圾”为目标,推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下大力气引导农牧民提高环保意识。越来越多牧民养成了随手捡拾垃圾、爱护草原的好习惯。
可是黄河沿岸大片的黑土滩、草原沙化等问题依然对水源涵养造成威胁。“草原逐步退缩,致使许多支流干涸,对黄河水源的涵养和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玛曲县林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马建云说。
为了让草场“喘口气”,卓玛加布主动卖了1000多只牛羊,只留下200多头牛:“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牛羊太多,草长不出来,长久下去就没了收入。”他还向当地林草、畜牧等相关部门讨教方法,从培育苗木、播撒草籽开始,积极参与到草原沙化治理中。
2013年前后,甘南州实施了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等措施恢复草原生态,针对草原沙化治理的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退耕还林、水源地建设、尾矿治理、生态农牧业开发等工程相继启动,多方发力让草原复绿。
截至2021年,甘南州实施草原禁牧800多万亩,推行草畜平衡2900多万亩,核减超载牲畜超92万只。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也由以前的65%提高到85%以上,提高了天然草原的防风固沙能力,维护了黄河沿岸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卓玛加布在黄河玛曲段干流沿岸一处沙丘上查看他参与种植的灌木生长情况(9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2017年,卓玛加布开了一家肥料加工有限公司,并取名为“蒋朵”(藏语中“绿色”的意思)。公司收集动物粪便、加工制作肥料、再用于沙化治理……卓玛加布的肥料加工公司实现了“取之于草原,用之于草原”。
“从小我就听老人说,‘拔草的人不长个子,弄脏河水的人眼睛会疼’。大自然既然给了我们馈赠,我们也要加倍爱惜。”卓玛加布朴素的生态观念让他在守护“黄河之肾”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