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产假怎么能算假呢?

由 不新伏 发布于 休闲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木子童

编辑丨渣渣郡

题图丨《产科医鸿鸟》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世界上只有一种假期,比调休更名不副实,那就是产假。

 

办公室里,经常听到未婚朋友对孕期同事表示羡慕:“真好啊,你能休个长假了。”

 

同事听后笑笑不说话,旁边自有过来人替她说出心里话:

 

“哎呀,你还太年轻,产假怎么能算假呢?”


 

不少头胎妈妈认为,产假就像学生时代的寒暑假,“卸货”只是其中一本假期作业,写完了,还有大把时间是自己的。

 

知乎上就有一位孕期38+6天的新手妈妈提问道:

 

“如何利用7个月的产假来提升自己?”

 

她想着7个月的假期,这么长,怎么也不能荒废。

 

然而最高赞的回答当头就是一盆冷水:

 

“所有的想象都会在你产后第一天开始破碎。”

 

 

没经历过生育过程的人,很难真正理解,生儿育女是一项多么复杂的系统工程。

 

产假虽然虽然叫“假”,但对于休假者本人来说,一刻也不能闲着。产前要抓紧摄入关于婴幼儿的一切知识,产后则要拖着伤体,立刻投入育儿工作。

 

为了更好地了解产假中女性的状态,我走访了几位年轻母亲,她们对生育的理解各有不同,唯独在一件事儿上意见格外统一:

 

“产假当然比上班累!”

 

产假可能是很多人休过的最痛苦的假期。

 


“我当年就是为了休个产假,才生的孩子,现在想想真幼稚。”

 

90后妈妈小渔告诉我,毕业后连续工作多年,很想要个漫长的假期,而生孩子,是她当时能想到的最名正言顺的借口。

 

然而孕期和产后的一切,无一不在反复提醒她,想靠产假休息,实在是太天真了。

 

严重到无法正常进食的孕吐,只不过是个前奏,真正的折磨还在后头。

 

孩子出生后,3小时一餐,夜里也要喝奶,做为母乳喂养的母亲,即使有老公和妈妈帮衬,产后半年,小渔也睡不了一个整觉。

 

因为没经验,不知道喂奶时需要把整个乳晕放进孩子口中,乳头很快被孩子嘬出了伤口。

 

“乳头上有个伤口,还要喂奶,你能想象吗?”

 

这种伤口很难得到修养,因为不管孩子喝不喝,奶照样会来,涨奶时,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乳房会硬得像两块石头,更加疼痛难忍。

 

 

“像我这种奶水多的人,三天两头就得跑医院,因为堵奶,堵奶会引发胰腺炎,轻则发烧,严重还化脓,需要用针抽出来脓水。”

 

更令人难堪的是漏奶问题,这导致小渔几乎无法维持正常生活:‘我当时4个月没怎么出门,一出门奶就滴滴淌,衣服都浸湿了,还是冬天。“

 

漏尿、腹痛、乳房萎缩、记忆力减退……因为过于有失体面、难以启齿,外人总是很难知道,这些产后症状有多普遍。

 

别说什么利用产假时间提升自己,对于新手妈妈来说,光是把孩子照顾好,自己活出个人样儿来,时间都捉襟见肘。



而生理上的痛苦,可能只是产假最浅层的问题。在个人体验之外的社会层面,产假还意味着更长远的代价。

 

今年不久前,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宣布,要从政府层面,给“产假”改个名字。

 

原本在日本,产假叫做“育休”,表示因为育儿而休假,现在东京都决定把“育休”改称“育业”。

 

为什么好好的育休,非要改成生僻的新造词“育业”呢?

 

小池是这么解释的:

 

“很多人都觉得,‘育休’就是放假,就是不工作了,所以很多人在请产假的时候都会面临不好请假的困境。这次改变称呼,是希望创造一种新的社会氛围,让大家不必再道歉说,‘不好意思,请允许我休个产假吧’,而是能挺起胸膛来说,‘我在从事育业’。”

 


产假明明是法定假期,但在实际执行层面,请产假总是跟某种职场耻感联系在一起。

 

仿佛请了产假,就是在拿着公司的钱办自己的私事,既对不起老板,也对不起同事。

 

实际上,近二十年的数据不断表明,“产假”这项女性福利正在被污名化,并成为伤害女性的有力武器。

 

因为休产假的女性,意味着更高的人力负担和财务风险,公司总是倾向于从招聘环节就把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产假回归再想重新找工作,也会比从前困难很多。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的一次调查研究显示,生育一个孩子,妻子的就业几率就会下降6.6%,而如果再生二胎,这个数字还会再降9.3%。

 

密歇根大学谢宇教授研究发现,我国女性每生育一个子女,长期工资率下降7%,他认为这7%来自生产力差异和雇主的歧视。

 

在国际上,这也被叫做“生育惩罚”,是女性在“产假”等段时间生育福利后要付出的长期代价。

 

丹麦相关研究指出,生育前,夫妻收入变化轨迹基本一致,但在孩子出生后,母亲平均收入就会开始下降,而父亲收入不受影响,到孩子20岁时,夫妻薪资将相差21%。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馈赠,没有在暗中标好价格。

 

 

于是,一个悖论出现了,产假越长,女性生育意愿越低,因为这产假并不是免费的午餐,而是用全体女性的就业机会成本交换的。

 

小渔就几乎经历了每个阶段育龄女性可能遭遇的就业歧视。

 

已婚未孕时,还没有入职,HR就要求她签署未怀孕证明,以及3年以内不生孩子的承诺。

 

生了头胎后,HR打探的问题变成了什么时候准备要二胎。

 

她明显感觉到,生完孩子后出来找工作,“突然变难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生育者既享受到产假,又不会遭遇性别歧视呢?

 

一些国家正在试图通过增加男性产假来解决问题。

 

《桧山健太郎的怀孕》:一部以男性怀孕来反映女性生育困境的讽刺电视剧

 

他们认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男性陪产假远远短于女性产假,自然成了高性价比员工,而如果男女同工同假,那么问题不攻自破。

 

全欧洲生育率垫底的西班牙,刚刚在去年颁布新政,父亲可以享有16周的带薪陪产假,与母亲的产假时长相同,而且夫妻俩不得互相转赠,要休就得一起休假。

 

法国也在去年大幅延长了男性陪产假的时间,由原本的14天,增加到了28天,而且不能不休,妻子分娩后,丈夫必须至少休息7天。


同样在去年,日本也通过《育儿护理休假法》修正案,以法律形式正式确认男性陪产假制度。

 

按照规定,日本丈夫可以获得最多4周的陪产假,只需要在休假2周前向公司提出申请即可。


 日本内阁大臣小泉进次郎休陪产假,都能上新闻头条

 

不过有趣的是,当男性陪产假变长后,男人休假一点儿也不积极。

 

2019年,日本男性陪产假休假率仅为7.48%。

 

2021年男性陪产休假率虽然上涨至13.97%,但其中四分之一人实际只休了不到5天,超半数人休假时长不足两周。

 

突然变长的假期,第一次让丈夫体会到了妻子的职场压力。

 

 

说到底,生育这项工作,无论是让妻子一个人来承担,还是通过男女共休产假,将压力转嫁给企业,都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或者说,全球的人口数据证明,这种思路绝对存在问题。

 

不爱生孩子,是全球的新常态。

 

不仅仅是发达经济体,这两年,就连大家公认能生的那些国家,都生不动了。

 

沙特、伊朗、南非,总和生育率连年下降,人口大国印度,去年生育率甚至跌破了2.1的世代更替水平。

 

 

匍匐在地平线上的生育率,让全球不得不开始思考,生育究竟是个人的需求,还是某种更宏大社会结构的需要?

 

少子高龄化最严重的日本,或许是全球最先转过弯来的国家之一。

 

宣布把“育休”改为“育业”后,东京都官网写道:

 

“我们之所以改变叫法,是希望改变社会观念,让大家意识到,育儿休假不是‘在不工作白拿钱’,而是‘在为社会养育孩子这种珍宝’。”

 

这段话里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日本政府把生育这件事,称为“为社会而做”的重要工作。

 

《桧山健太郎的怀孕》

 

从“休”到“业”,看起来只是换了个表述,但语言正是表达意识的物质外壳。不同的表述看似在描述同一件事情,背后折射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

 

今年,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全球面临的气候问题,从原来的“全球变暖”改为“气候危机”,也是同一个道理——对于气候变化的严重程度,人类的认知改变了。

 

与其说产假是一段假期,不如说产假更像一种工作,母亲并没有在产假中得到休息,只是去从事了另一项更为艰巨的事业。

 

当一个国家认为生育是一项公民为社会而做的工作时,所有政策都将随之发生改变。

 

日本兵库县明石市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

 

在出生率连年降低,甚至被马斯克嘲讽即将亡国的日本,明石市是一个例外。

 



这里连续9年出生率在日本排名第一,人口持续正增长,从一个濒临消失的小城,变成常住人口超30万人的育儿天堂。

 

为何全日本都不乐意生孩子,偏偏这里的年轻人不一样呢?

 

因为明石市长泉房穗提出,明石市要“像一个大家庭”,帮助市民养儿育女。

 

这或许是全日本把生育的社会责任理解得最彻底的城市。

 

 

与大家想象的不同,明石市并不会像现在很多低生育率国家一样,给生孩子的人发现金。因为泉房穗认为,直接给钱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新手父母不知道该如何支配这笔钱,也不一定能把钱真的用到孩子身上。

 

明石市的做法是,完善零负担的育儿环境。

 

在明石市,1岁以前的尿不湿完全免费,而且政府会为新生儿父母送货上门,孩子成长到18岁以前,医疗费全免。初中以前的学校伙食费、保育费和公共设施使用费也一分不收。

 

 

很多时候,免费意味着资源挤兑,但在明石市,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

 

因为市长决定,把通常用于大兴土木的基建费用拨给儿童设施、增加生育相关职员,保证基础设施和配套人员跟得上儿童增长。

 

此外,未婚、离异、丧偶家庭,在明石市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

 

最初有人担心,这种无节制的投入,会拖垮明石市的财政。但实际上,明石市托人口红利的福,8年来,税收增加了32亿日元。

 

 

明石市长因此在国会自信地说道:

 

“如果发自内心支援孩子,那就可以制止人口减少的进程,经济也会得到良性发展。”

 

“不是说因为没钱,就抠抠索索的,正因为没钱,所以才要把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当然,明石市童话般美好的故事,可能只是社会化养育的一个HE分支。故事发展还可能是像西班牙一样,虽然努力了,但依旧走向无效的BE结局。

 

不过,这至少提示了一种思路。

 

当我们忧心人口的减少时,苛责个体或许是最无效的手段。因为对个体来说,孩子的必要性正在现代化进程里不断减弱,不论是养儿防老,还是传宗接代,都不再具有说服力。

 

如果更需要新生儿的,是另一种更加宏大的社会结构,那么世间的一切总逃不过那么一条朴素的道理:

 

谁最想要,谁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