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贞观六年的夏天来得特别早,唐太宗李世民想起了去年刚修好的避暑之地——九成宫。

唐都长安的夏季历来炎热,皇帝每年都深受暑热烦忧,朝野上下曾建议皇帝选个凉快的地儿建夏宫避暑,唯独检校侍中魏征主张修复隋朝的旧宫仁寿宫,仁寿宫是隋文帝杨坚晚年避暑休假之地,隋亡之后,曾经辉煌的仁寿宫已是残破不堪。

魏征不赞成新建,是怕劳民伤财,重蹈前朝亡国的覆辙,唐太宗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采纳了魏征的谏言,仅对仁寿宫进行了翻新整修。

九成宫位于今陕西麟游县二公里的北马坊河口,海拔一千多米的天台山麓,是个不错的避暑胜地。

贞观五年(631年)仁寿宫修复后更名为九成宫。

由于经费问题,九成宫没有修复原来的供水系统,所以九成宫虽然被溪水环绕,宫内却无水。

漫步在无水的夏宫内,太宗发现西城楼北的地面有些潮湿,就用手杖往下捣,捣着捣着水越来越多,最后竟捣出一个泉眼来,意外地把九成宫的供水问题解决了。

泉水当下被命名为“醴泉”,醴泉,就是甘甜的泉水。醴泉的出现是祥瑞之兆,是皇上节俭爱民,上苍赐予的福报。

欣喜之余,太宗命魏征撰文,由弘文馆学士兼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丹,立碑于醴泉旁。

碑文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碑文书法则因刚劲有力,浑厚沉稳,被奉为“天下第一铭”。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九成宫醴泉铭》的结构,几乎称得上无懈可击,不仅符合“平行等距”的要求,而且还更有变化,可谓平正中见奇险,规矩中见飘逸。

在唐代,除了颜真卿以外,留下作品最多的就是欧阳询了。

欧阳询书法最早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结体方正浑穆,有一种极为森严的气度,被后世书家奉为经典学书范本。

《九成宫醴泉铭》作于公元632年,时年75岁的欧阳询,书法艺术已是炉火纯青。因为是奉敕所写,《九成宫醴泉铭》笔画极为谨慎,碑文法度森严,一点一画都堪称模范。

在欧阳询所有的碑刻中,“九成宫”最为老辣,艺术特色也最为明显,学欧体的人,百分之九十都是从《九成宫醴泉铭》开始学起,还学出了很多书法大家。

清代的黄自元、绵勋、冯誉骥、吴郁生、王维贤,民国之后的陈益椿、高云胜、任政、邬惕予、姚孟起以及当代田英章都算得上其中佼佼者。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 黄自元《临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 冯誉骥欧体书法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 王维贤欧体书法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 陈益椿欧体书法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 高云胜欧体书法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 任政欧体书法

但也有很多初学《九成宫醴泉铭》的人在练习到一定阶段,写字基本能够上手时就会出现把字写“死”的情况,这是字帖中本身的“法度”造成的。

唐代书法“尚法”,《九成宫醴泉铭》是这种“法”的集中表现。

所谓的“法”就是写字的规则。

《九成宫醴泉铭》的点画结体都有明显的规律,初学书法的人极易从中获益,所以被认为是学习书法的首选字帖。

但如果不善学,就会被“法”束缚,导致写出来的字毫无生气,这是不擅学“法”和用“法”的结果。

学习欧体楷书,要研究欧体的法度,但又不能把“法”作为教条,不敢越雷池半步,学“法”是为了用“法”,并且在日后的书法实践中逐步破“法”,最终形成自己的“法”。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美院博导教研课程体系,同步拆解精讲,从基本笔画入手,深度锤炼书法基础,更准、更快、更专业,掌握欧体楷书的“法”,让你的书写更漂亮。

课程目录:

《欧体楷书基础入门课程》

第一讲 九成宫醴泉铭基础知识

第二讲 基础笔画之点、横、钩

第三讲 基础笔画之竖、撇、捺

第四讲 基础笔画提与折

第五讲 左右结构(上)

第六讲 左右结构(下)

第七讲 上下结构(上)

第八讲 上下结构(下)

第九讲 半包围结构

第十讲 结构与章法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鲁珍琦

瀚墨云桥特聘讲师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学硕士,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硕士,八年任教经验,著名青年书法家。

鲁珍琦书法作品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44 字。

转载请注明: 那些学“九成宫”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