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区:守护“绿色瑰宝”留住“绿色乡愁”
汉光武帝陵内的千年侧柏
有的树犹如盘头的老奶奶,老态龙钟、历经沧桑;有的树恰似一个猴头,毛发逼真、栩栩如生;有的树则像探头探脑的梅花鹿,警惕的眼神和脖子上的筋清晰可见……在位于孟津区的汉光武帝陵,千余株侧柏苍翠挺拔,成为园中一景,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这里的侧柏共1458株,绝大多数是隋唐时期所植,平均树龄超过1500年,最年长的“奶奶柏”距今已近2000年。由于柏林,这里天然形成了一个小气候,气温也比周围低好几摄氏度。
通常来讲,树龄百年以上的树木被称为古树,而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与科学价值或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则被称为名木。孟津古树名木很多,特别是像汉光武帝陵这样,侧柏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全国亦属罕见。
近年来,为做好古树名木保护研究工作,孟津区对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用卫星定位系统测定坐标、拍照,实现“一树一牌一档”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在城市建设中坚持“宁改路不挪树”原则,护佑古树名木“青春永驻”。
鹞店古寨内的皂荚树
在平乐镇的鹞店古寨,记者穿过饱经沧桑的寨门,一株硕大的皂荚树映入眼帘,树前是以砖石砌成的祈福水池,树上挂着“三级古树”保护牌,详细记录其树龄、分布、权属。扫一下保护牌上的二维码,还能了解该树的由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
一株古树,几多春秋。古树名木或长于村头巷尾,或长于庙宇陵园,或长于丘陵山巅。它们是地域的符号,也是居民的精神寄托,记录着古人先贤的奇闻异事。保护古树名木,是在守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在珍藏祖辈先人的文化基因。
在孟津区黄河北岸的营花寨遗址,一株柏树铁干虬枝、满身沧桑,树身系满红绸,仅有一枝绿意盎然。据传,西晋大文学家潘安任河阳县县令时,政通人和,深得民心,百姓感其恩德,特献翠柏一株,潘安亲手种下。潘安逝后,该树四个枝杈只有一枝翠绿,且每一甲子轮换一枝,故而被人称为“转枝柏”。
“树后遗址上建有一座老君庙,正在修缮,未来将对外开放,向游客讲述潘安与孟津的故事。”孟津区文广旅局负责人表示,在做好古树名木保护的同时,该区将进一步做好各种古树名木的掌故解读,发掘其背后的地域文化、乡愁文化、根亲文化,因地制宜将古树名木保护与农文旅事业有效衔接,开发出更多以古树名木为主题的景点,丰富生态旅游资源,唤起更多人的“绿色乡愁”。
古树名木是公认的绿色文物和化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孟津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每一株古树都值得敬畏,每一株古树都弥足珍贵。该区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古树名木,让其“老有所养”,既守护大自然的“绿色瑰宝”,也留住老百姓的“乡愁记忆”,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绿色福祉、文化福利,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郭旭光/文 鲁博/图)
【来源:洛阳文明网_县区频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