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山体“疗伤”、海岸修复,长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生态之岛”

由 忻素芹 发布于 休闲

美丽的海岸线蜿蜒曲折,海边路两旁,一边是郁葱的森林,一边是湛蓝的海水。几年前的长岛海岸可不是这样的,过度地向海洋索取和开发,让这里不那么美丽。如今行走在长岛海边的木栈道上,眼前美景如诗如画。

海上仙山,幸福长岛 通讯员 张吉华 摄

2017年7月1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到长岛考察调研,要求长岛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要务”。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要在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生态文明方面树立起标杆、打造出样板。2018年6月1日,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长岛综合试验区)批复成立,2019年1月7日正式挂牌。三年来,长岛综合试验区持续保护修复生态,通过拆除风机、近海养殖腾退、裸露山体修复、生活垃圾分类等措施,积极打造海洋生态文明样板。

长岛全面恢复山林植被,用“加法”推进全域生态修复

“风机路”不见风机,80座风机拆除场地种满绿植

“以前来到山上,放眼望去,有数十座巨大的发电风机。山上条这条路也没有名,老百姓都叫它风机路。”在长岛南长山山上散步的陈先生说,发电风机对周边的生态环境或多或少有影响,这几年政府把山上的这些风机都拆了,全部种上了绿植。

长岛南长山岛上以前的发电风机

本着“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长岛将“山水林海城”作为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纵深推进立体生态保护修复。长岛综合试验区在2016年之前,共分布有80台风机,其中南长山岛31台,北长山岛20台,砣矶岛16台,小黑山岛13台。因为考虑到风机对山东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乃至长岛综合试验区全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长岛下定决心,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对全区80台风机进行拆除和植被恢复。

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截至2016年12月7日,优先拆除了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12台风机;截至2017年12月19日,拆除了分布于4处岛屿的全部80台风机。

发电风机拆除后

“2018年5月完成了全部风机拆除场地的生态修复。”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冯金鑫说,用了2年时间,对风机拆除场地进行了测量规划、整地、挖树坑、人工种植、覆土、浇水、养护等大量的工作,在风机拆除场地及周边栽植龙柏、侧柏、蜀桧、连翘、碧桃、樱花和金叶榆等8万余株以及地被石竹两千多平方米(84300株以及地被石竹2130㎡)。因为地处海岛,土地相对贫瘠,淡水资源匮乏,且易受海风影响,栽植过程中还要兼顾部分未成活树木的补植更新,期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长岛南长山其中一台风机的拆除场地看到,种植的碧桃等植物长势很好,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已看不出这里曾是风机场地的影子。

山体整治前

近几年,长岛还全面恢复山林植被,用“加法”推进全域生态修复。由于自然风化,历史开发等原因,部分山体破损裸露,目前已对10个有居民岛31万平方米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治理。

山体整治后

离岸1公里范围内的围海养殖全面腾退,今年计划清理5000亩

以前近海上是密密麻麻的养殖场;现在海边无养殖场、养殖区,只有游客乘坐游船嬉戏的场景。据介绍,长岛综合试验区实施近岸养殖腾退是落实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化生态渔业的迫切要求。

海边育苗场拆除前

据长岛综合试验区自然资源局海域海岛管理科副科长李文清介绍,长岛综合试验区按照“保生态、保生计、保通航”的原则,对离岸1公里范围内的围海养殖、围网养殖、筏式养殖三种养殖方式实施了全面腾退。全区计划腾退海域面积4.2万亩,2019年已腾退海域面积达1.26万亩,腾退补偿资金1.1亿元。

“以前前面全是养殖筏,现在都没有了。”在乐园村码头,李文清指着近海海面上说,远处的红色浮标距离岸边1公里,这1公里范围内一处养殖场也没有。李文清透露,今年将清理珍珠门航道、庙岛以西的养殖场,计划清理5000亩。

海边育苗场拆除后

在腾退过程中,充分考虑渔民的发展需求和养殖意愿,对不再从事养殖生产的,按照腾退补偿标准给予其一次性补偿,鼓励渔民逐步实现转产转业;对继续从事养殖生产的,一方面由村集体在腾退区外统一确权暂养海区,在解决养殖业户的苗种需求和生计用海的同时实施海域的集约规范、高效利用;另一方面,争取“海洋牧场+渔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鼓励养殖业户走向深远海,实现与牧场企业的融合发展,携手“耕海牧渔”,推进现代化生态渔业的高质量发展。

曾经脏乱差的海边,如今已变成最美海岸。在南长山岛的南海岸木栈道,以前这里有多家育保苗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海藻绝生。“以前这边全是海参育苗棚,现在全部拆除后一个都没有了,环境好了,海水也变得湛蓝。”长岛居民李建说,漫步在彩色慢行道上,右手边是满山绿色,左手边是蓝色的大海,景色美如画。

经过生态修复后,海边美景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地。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钟建军 摄

长岛用“减法”推进生态整治,放大生态优势。近几年,长岛累计拆除岸线育保苗场86万平方米,旅游和自然岸线占比由38%提升至80%。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和现代渔业

按照“长岛在工业发展上要慎之又慎,对绿色环保的旅游服务业、生态渔业要积极发展”的要求,长岛综合试验区建立了产业负面清单,重点在生态旅游、生态渔业上下功夫。

生态旅游方面。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刀刃向内主动求变,启动“渔家乐·民宿”提升三年行动,引进高端民宿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争取省农担公司支持,提供优惠贷款利率,鼓励“渔家乐”业户升级改造。

“之前的渔家乐已经满足不了一些旅客的需求,我们将5栋别墅进行重新设计改造,35个房间,设置书吧、休闲吧,独栋海鲜精酿餐厅,为家人们提供高品质服务。”海田云谷艺术民宿负责人李解说,“我们注重文化与艺术的融合,让家人们能够在随意的一个角落发觉有意思的事,触碰到有温度的美好时光。”

长岛启动“渔家乐·民宿”提升三年行动,高端民宿为游客提供品质服务

长岛综合试验区与银泰集团开展景区运营管理提升、品牌开发推广合作;正在与海南蜈支洲岛洽谈合作,对长岛的庙岛、小黑山岛及周边海域进行旅游开发。开通了南北长山环岛旅游服务系统,获批了全国首个海上3A景区,开发了全省首个智慧旅游云平台,推出了环岛马拉松、海钓等系列赛事,乡村游、海上游等特色游线路火热,游客过夜比例超过60%。

生态渔业方面。着力在海洋牧场开发、海工装备应用、生态养殖模式推广等方面寻求突破。开展了生态海藻场建设,投放人工生态鱼礁,为鱼、贝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建立牧场企业+渔户合作模式,实现了大网箱带动小网箱接力养殖、共同致富的产业模式。目前,累计获批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6处省级海洋牧场,建成3种类型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下水国内首座5G“一拖六”深远海智能网箱、国内首座坐底式深远海智能网箱、省内首座半潜式深水智能网箱,引领近岸养殖向深远海拓展、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

生态环境好了,高级海洋生物、珍稀鸟类频频出现

长岛综合试验区通过持续不间断生态治理修复,多年未见的大叶藻、鼠尾藻等藻类在海岸丛生,白江豚、鲸鱼等高级海洋生物频频出现,斑海豹数量增多,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出现恢复,东方白鹳、黄嘴白鹭、苍鹰等迁徙鸟类数量明显多于往年。

岸滩整治修复后藻类回归

2018年,一只外形优美的大鸟扑棱扑棱地落到长岛县砣矶镇北村居民赵乐成院子里,让他吃了一惊。“我一看就不是平常的鸟,我抱着它仔细看了看,它腿受伤了。”赵乐成说,后来镇上来人看,才知道这是一只东方白鹳。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冯金鑫称,经过专家确认,这只大鸟是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定为濒危种,是极其珍稀的野生动物。这只东方白鹳送往动物园救治。

单就东方白鹳,保护区在2018年、2019年各救助1只。“听说有一只东方白鹤受伤了,在岛上治好了,第二年它爸妈来长岛找孩子,找到它并把它带走了。”冯金鑫说,岛上生态好了,珍稀鸟类多了故事就多了。

美丽长岛 通讯员 张吉华 摄

长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环太平洋西岸、东北亚、东亚等地区候鸟迁徙的“驿站”。据统计,长岛境内发现的鸟类已占全国鸟类种类的24.2%。

不单是鸟类,白江豚、斑海豹的数量也逐年增多。挡浪岛外的几块大礁石,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斑海豹的主要栖息地。每年三月至五月,这里都会聚集近百只斑海豹。每天,礁石会随着潮汐涨落淹没或裸露于海水中,每当礁石露出水面,斑海豹便会来到礁石上享受日光浴。有四五只斑海豹,常年留守在这片海域,守护着它们的家园。它们在这里休养生息,养得膘肥体壮,精力充沛之后,才会踏上迁徙的旅程。

通过整治修复,长岛海域海岛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山更绿了,岸线更美了,海水更蓝了,多年未见的鸟类鱼类藻类纷纷重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野生海胆在海底安家

年内自然岸线占比达到85%以上 全力争创海洋类国家公园

长岛综合试验区正在全力争创海洋类国家公园。“今年国家公园所有前期准备工作要做完。”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主任于国旭透露,今年要完成《长岛综合科学考察报告》《长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完成《长岛国家公园设立方案》《长岛国家公园设立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报告》编制等各项工作。“待国家启动申报工作时,第一时间开展申报。全力争创长山列岛国家公园在全国首批挂牌。”

2019年11月,长岛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据介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方面,到2020年,山体、海岸、林地、岸滩等资源得到保护修复,南北长山岛裸露山体和地质灾害治理基本完成,自然岸线占比达到85%以上。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以生态旅游、现代渔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海陆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大气质量接近或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全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大于60%,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海洋生态岛。到2035年,建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生态文明岛,成为国际海岛保护发展的典范,建成“山青、海蓝、林茂、岸美、滩净、城靓”的生态海岛。

不少游客慕名到长岛综合试验区观光旅游 通讯员 张吉华 摄

今年是长岛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的收官之年。按照相关部署,长岛综合试验区重点持续推进“山水林海城”一体保育修复,年内自然岸线占比达到85%以上,全力争创海洋类国家公园,全面完成全国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及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推动海洋牧场建设持续走在全国前列;重点持续推进港口、船舶、道路、供水、供电设施改造升级,提升城区“绿化、美化、彩化、亮化”整体景观和乡村民居风貌,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生态海岛。